全台人瑞破5千人創新高!從年輕人到樂齡族,該如何面對百歲時代?

百歲時代正式來臨,人瑞不再稀有!不過,當超高齡社會近在眼前,65歲成為人生「標配」,也連帶衍生新的問題,從年輕、熟齡到樂齡族群,大家真的準備好了嗎?有哪一些事情應該提前規劃及布局?

「長命百歲」早已經不是夢想,長壽正在發生。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的統計,2022年全台人瑞總計5,076人、再創新高,是10年前2,176人的2.3倍,增加速度飛快。其中,去年有41人逾110歲,女性最高齡者為117歲,男性最高齡則為113歲,離「呷百二(台語)」不遠矣。若依各縣市統計,台北市的人瑞數量就佔全台23.5%,為全台第一。

台灣百歲人數破5千,10年增加2.3倍。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圖
台灣百歲人數破5千,10年增加2.3倍。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圖

另一方面,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顯示,2022~2070年台灣的高齡人口將大幅成長73.3%,反之,70歲以下人口將全面負成長,估計不久的將來,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減少逾50%。

換句話說,國內的工作主力人口即將大減,這不僅代表年輕人的財務壓力加重,更衍生缺工等問題,包含長照機構也缺乏專業照顧人力。假如未來退休後還有40年以上可活,生活上恐找不到人力照顧自己,財務上也很難仰賴他人。

面對百歲時代 年輕人最沒信心、過半無財務規劃

為迎戰百歲時代,工研院、南山人壽及智齡科技三方共同調查年輕族(18~30歲)、三明治族(31~50歲)、及樂齡族(51歲以上)面臨老年健康、生活和財務3大面向的痛點及需求,總共蒐集到5,609份有效問卷,同時也調查65家長照機構業者的經營趨勢和動態。

在這份跨世代調查中,統計發現年輕世代對超高齡社會所帶來健康、生活、和財務3面向挑戰的信心分數最低,反而是樂齡族群最有信心。分析原因,很可能是年輕人離「老」太遠,樂齡族則正在準備退休及迎接「老」。

在健康風險上,無論是年輕族、三明治族或樂齡族,大家都擔心出現失智症(54%)、癌症(53%)、以及心血管疾病(51%)。也因此,87%的人認為健康問題是影響生活品質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才是存款或收入少(76%)。

然而,在財務上,可能因近年物價水漲船高,每5人就有1人覺得「長照準備金」備妥1,000萬元還是不夠用,「老年生活準備金」水位更應至少備到1,024萬元,但實際上仍有約33%民眾尚未展開財務規劃,年輕族群更逾一半以上。

這很可能點燃長照財務的問題。原因是從長照機構業者的調查中發現,收費來源是以子女支付為最大宗(63%),這與住民自身存款(15%)或社福補助繳費(11%)比率相差頗大,在在揭示家裡的長照財務重擔,年輕一輩幾乎不得不扛。甚至,有70~80歲的老孩子付錢養100歲的老父母也不少見。

除了長照財務,長照的照護問題也值得重視,調查發現年輕世代就有34%的人有照護經驗,三明治族則有41%,樂齡族群61%。

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就分享公司員工的請假理由,愈來愈多是「陪父母看病」,當公司提供機會讓中南部員工北上接受訓練,卻遭到部分員工拒絕,原因也是為了照顧父母。「這些狀況,很可能減少年輕人追夢的機會。」

年輕人應與長者多交流互動 增加高齡生活想像

迎向百歲時代,沒有人是局外人。各年齡層有哪一些事情應該提前規劃及布局?特別是離「老」還有一段時間的年輕人?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說,彙整這次的民調結果與專家意見,他們就各族群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建議分別如下。

年輕世代(18~30歲)

1. 鼓勵與長者多交流互動,增進高齡生活想像。

2. 提前做好健康促進及財務規劃,增加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信心。

三明治族(31~50歲)

1. 積極促進健康及啟動退休規劃。

2. 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降低未來因病造成家庭經濟壓力的風險。

樂齡族群(51歲以上)

1. 保持運動及社會參與,讓自己生活充滿活力。

2. 鼓勵跨世代學習交流。

在投保建議上,陳維新認為,身在百歲時代,應針對長壽、疾病、長照等3大風險進行產品購買。「長壽」可考慮年金險、退休還本型商品。「疾病」可選傷病險及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長照」則可考慮長照險,預備充足準備金。

「其實年輕人出社會後,就可以好好考慮相關的保險商品,」陳維新說。

世代互動共融前提:社會共識、年輕人不仇老

另一方面,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梳理各國的政策及產業趨勢,並借鏡國內外的長照標竿企業作為,促進「世代互動共融」將有助全民從容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這是強調不同世代的互利、互惠。」

她舉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代互動共融」分為3種服務模式,分別如下。而台灣可就3種服務模式為基礎,讓跨世代能在共居、共創、共學、共處等4大領域發展互動共融。

• 由長者服務兒童及年輕人

• 由兒童及年輕人服務長者

• 由長者、年輕人、兒童一起服務社區

工研院調查目前國內在4大領域已有的相關作為,例子分別有:

1. 共居:「好好聚落」

由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所催生出的全台首間青銀共居的聚落,透過設計來滿足0~100歲都可以使用的空間。住宅6層樓、共67戶只租不售。

2. 共創:「Oh Old!柑na店!」

台南市藍晒圖文創園區的的跨世代共享經濟平台,一方面可陪伴社區長者在地老化,另一方面可提供社區青年進行文創合作。

3. 共學:「Encore安可日子」

提供專屬40歲以上熟齡族群的線上及線下社群平台,結合App的使用讓熟齡族能分享經驗和學習新知,也能透過參與活動實踐夢想,找到人生新價值。

4. 共處:「國家兩廳院樂齡計畫」

國家兩廳院2015年起針對55歲以上族群提供戲劇、舞蹈、聲音等訓練,並於2022年轉型為青銀共創計畫,透過系列藝術活動,搭起跨世代的共處橋梁。

不過張慈映也坦言,在台灣,世代互動共融的例子還不夠多,想要好好推展,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在地化」及「社會共識」。

畢竟,世代之間常有刻板歧見,例如年輕人的「仇老」心態,或全民終身學習風氣不佳、企業對高齡者持續就業並轉換生產力的支持度較少等。此外,產官學研都應投入,由政府帶頭制定政策法規、挹注資源,向下推行才能更順利。

世代之間若能有更多的了解,才能互相體諒、善用彼此優勢,以迎戰百歲時代的到來。

延伸閱讀:

更年期症狀失眠、盜汗?更年期吃什麼?3招改善不適

黃斑部病變一張圖測試,6大症狀原因、治療預防一次看

確保智慧醫療安全、有效、有健保,衛福部攜手16間醫院啟動3大AI中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