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行人庇護島」2個月16車自撞 消基會建議:增反光條

台北市 / 潘維邦 綜合報導

台灣曾被外媒形容是「行人地獄」,引發各界討論。消基會今(2)日表示,行穿線退縮與行人庇護島原本是希望減少行人事故,結果成為駕駛人的新危險區域,因此建議政府在庇護島增設反光條,另外對於目前行人的違規認定,做更完整明確的定義,才能對違規用路人開罰。

國際媒體《CNN》曾評台灣為「行人地獄」,行人安全存在重大隱憂。據交通部統計,2024上半年行人死亡肇因,車輛未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占比22.6%,而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及未依號誌或手勢指揮(示)穿越道路共佔比22.1%。其中,超過一半(52%)的事故發生在路口,顯示人車爭道問題,以及行人對於正確交通行為的認識不足。

行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是政府在改善行人安全方面的重要舉措,原本的目的是減少行人事故。但消基會認為,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不如預期,並以台中市為例,北區在短短2個月內,就發生16起汽車左轉自撞行人庇護島的事故,反映出行人庇護島未能有效達到保障行人安全的目的,反而成為了駕駛的新危險區域,行人及其他用路人的安全似乎並未達到應有的平衡機制。

消基會直言,行人庇護島在夜間或光線不佳的情況下,缺乏明顯的標示,使得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容易忽視,尤其是左轉車輛常因為視線受阻,未能及時避讓行人或其他障礙物,進而發生碰撞事故。

消基會建議,政府應該在行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時,應加強對行人庇護島的設計與標示,並增設反光條等可視性高的標識設施,提升其在夜間或光線不足時的可見性。這樣不僅能保障行人的安全,也能減少駕駛者因視線受阻而發生的意外。

2023年6月30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4條修正案正式上路,駕駛在行人穿越道、可供行人穿越的交叉路口等地方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不過這規定實施初期就引發不少爭議。行人邊滑手機邊過馬路,甚至當救護車鳴笛要通過時,仍有行人持續漫步在行人穿越道上,這種行為不僅危及自身安全,也可能延誤救援時間。另有少數行人對於新法規的理解不夠完整正確,誤認為即使自己違規,駕駛也應無條件禮讓行人,這樣的認知往往降低了行人對自身風險的警覺,進而導致憾事發生。

消基會表示,政府主管機關對於目前行人正確的交通行為及違規認定應做更完整明確的定義及更積極的教育宣導,比如在行人穿越道上走到一半變紅燈,行人是否能繼續行走?黃網線路口如未設置行穿線,是否可穿越道路?路口間的行穿線距離如太遠(超過100公尺)可以在其間穿越道路?有了明確的定義,行人才有所依循,做出正確的判斷,執法機關也才能以此為據,對違規用路人開罰。

消基會指出,政府未來應更加關注用路人的交通行為的宣導教育,提升用路人的風險認知,並加強道路設施的安全設計,確保行人和車輛能夠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共存。只有當全部的用路人都遵守交通規則、正確認知交通風險並有所預防,民眾與政府共同努力,台灣的行人安全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外送運價準則」消基會表反對 工會譴責:戕害外送員權益
外送運價爭議延燒 工會指消基會罔顧事實
台灣交通怎麼了?道路篇 翻轉行人地獄|華視新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