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抽血檢測 難揪前期病變
一滴血驗癌症不是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去年核准通過首款大腸癌血液檢測,對於大腸癌敏感度達83%,但對於癌前病變的敏感性僅13%。國內醫師指出,美國消化系醫學會已發表聲明,考量其性能和成本,該款血液檢測不應做為第一線篩檢。
該檢測是透過抽血檢驗細胞游離DNA(cfDNA),結合次世代定序(NGS)技術與專利生物資訊分析,快速篩檢大腸直腸癌,適用於平均風險族群,包括年齡45歲以上無家族史者、無腺瘤性息肉或癌症病史者,如檢測結果陽性時,需要再以大腸癌檢查明確診斷。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美國FDA核准通過後約1周,美國消化系醫學會就發表聲明指出,該血液檢測不應作為大腸直腸癌第一線篩檢,原因是價格昂貴,但敏感度不夠高。每次血液檢測約需5到6萬元,但對大腸癌敏感度83%,和糞便潛血檢查差不多,而對癌前病變敏感度只有13%,遠低於糞便潛血檢查。
邱瀚模也點出另一項隱憂,如果血液檢測陽性,但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無異常,民眾可能開始懷疑是否為其他部位有問題,一路做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恐怕會導致醫療資源浪費。
邱瀚模指出,台灣每年有130萬人接受大腸癌篩檢,篩檢並非純粹醫學問題,需要考量成本效益。大方向來說,抽血檢驗癌症是沒有錯的,但這項產品還沒好到可以臨床使用,還需要精進性能、降低成本。
目前國內仍以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第一線篩檢工具,國健署提供45到74歲民眾、40到44歲有家族史民眾,每2年1次公費篩檢。國健署也將試辦公費無痛大腸鏡篩檢,針對40至49歲且一等親患有大腸癌者,納為優先對象。
另外,有些民眾會選擇在健檢時抽血檢測大腸癌腫瘤標記CEA,來診斷是否有大腸癌。國健署提醒,CEA並不是早期診斷癌症的工具,而是做為追蹤癌症治療效果的參考指標,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不正常也不一定就是有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