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把氣泡水機、庫存變爆品,恆隆行「開車駕駛法」拚7倍營收

在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以下產品?像是在韓國料理實境秀《黑白大廚》中,近百名廚師都在用的「廚餘怪獸」;還有按幾下,就能做出幾瓶氣泡水的小機器;甚至是韓星幾乎人手一隻的Dyson吸塵器。

將這些英國、日本、韓國等地精品家電引進台灣市場的推手,是成立逾一甲子的代理商——恆隆行。在二十多年間,他們經歷幾次轉型,從專門代理商變成生活風格選品品牌商;年營收翻七倍,成長至二○二三年近八十六億元。但是,代理商不就是選品賺錢,這生意有什麼難?


其實他們的經營眉角可多了,畢竟產品不是自己做的,毛利率不高,如百貨家電業者約落在二十五%,賣不好,容易導致虧損。但賣太好,原廠眼紅就會收回代理權。所以一家好的代理商,除了要會市場洞察,還要懂談判、懂行銷、懂維修,一條龍全都包。

「他們做的不是選貨賣貨而已,還是高度知識密集工作,」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主任吳相勳分析,恆隆行雖是代理商,但他們既要了解品牌價值與技術能耐,還得要足夠前瞻、善於洞察市場變化,用長年累月去驗證假設。

以二○二三年來說,該公司會員累計達一百二十八萬,當年度成長率近兩成,會員回購率六成。

若以電商來說,大多數電子商務業務的回頭客率為二五%至三○%左右。Meta行銷長亞歷克斯.舒爾茨(Alex Schultz)曾分析:「如果你能每月有兩至三成的客戶回來買你商品,那你應該做得很好。」

曾產品大賣卻被收回代理權
它改挑無名商品,從零做起

恆隆行跟多數同業不同的是:不愛直接代理國外當紅品牌,寧願選一個在台灣沒沒無聞的產品,從零開始打造起。

這是從挫折中學習。一九八八年,董事長陳政鴻從加拿大回台,八年後接總經理,卻不小心把某日牌除濕機賣太好,原廠收回代理權,讓隔年營收少了大約十分之一。

不賣大品牌,想從零開始做起,用心就得加倍。他們一度想做自有品牌,找英國設計、日本代工,要做外型時尚的氧氣瓶,但關鍵技術卻不在自己手上,一年後宣告失敗。畢竟,中國有太多廠商,後進者可以跟進,業者隨便都能選來貼牌,價格更有競爭力。「我們目前不會再碰自有品牌,」陳政鴻說得堅定。

要走小眾但技術門檻高的代理路,就得創新行銷、售後服務。恆隆行的模式,是用「開車駕駛式」方法開拓新生意。

這是精實創業之父、美國史丹佛大學兼任教授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最推崇的產品開發流派。

他認為,駕駛清楚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但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條路堵住了,就繞道而行,終會抵達目的地。

用產品藍圖做第一關
沒核心技術,利潤好也不賣

提到選品,他們向來都會問品牌方:「你們的產品藍圖?」恆隆行長期發展處資深協理陳思樺說,比起名氣,他們更關注技術。所以若答案不明確,即便利潤再好,他們也寧可作罷,甚至一度拒絕某海外市占率第一的產品。

因為恆隆行認為,關鍵技術得由廠商掌握。就像市面受歡迎的小V鍋(Vermicular IH琺瑯電子鑄鐵鍋)來自日本愛知縣的鑄造工廠,傳承至第三代,專精於鍋具。

但要撬開消費者對陌生產品的接受度,又是一番功夫。

陳政鴻回想十五年前,他看歐洲人喝完酒會用氣泡水漱口,但要外出買,瓶子喝了就丟不符合環保,讓氣泡水機在歐洲賣到變爆品。

但當場景換到台灣,彼時氣泡水不是生活必需品,更不會想到環保概念。因此恆隆行把原本訴諸環保的產品,變成用來打造生活時尚的「家庭調飲吧」,教顧客可以在水中加檸檬片、果醋,招待親友飲用。

自建客服、維修、物流團隊
一條龍售後服務成護城河

如今,恆隆行每年賣逾二十萬瓶氣泡水鋼瓶,全台市占第一。這種賣產品、再定期換購氣瓶、類似訂閱制的商模,其實更須方便消費者的後勤體制。他們為此在全台設置超過六十個櫃點。它不像部分同業將售後服務外包,而是自營客服、維修、到府服務、物流團隊,售後人力占了總公司人數一五%。

吳相勳分析,從銷售到經營售後服務的一條龍作業,其實就是恆隆行護城河。因為國外原廠會以為,台灣市場不容易耕耘,因此打消收回代理權的念頭。就像Dyson收回將維修委外的韓國商代理權。

恆隆行另一個核心能耐是,客戶洞察力。一九年,恆隆行代理日本Style護脊椅品牌,即便產品是市售其他產品的十倍價,卻一度熱銷到斷貨,但這其實是台灣賣五年都賣不動的產品。

健康生活家電事業群副總經理徐筱蕙說,當初團隊一度為測試買氣,找來同性質的他牌商品在門市銷售並詢問顧客:「你為什麼選它而不選它?」最後,他們請市調公司調查、讓數據說話:原來,台灣人買功能椅在意的是能緩解久坐後的腰痛不適,而非美姿美儀。

確定在地化的價值主張,他們才展開各式創意行銷活動。例如:辦獎金十萬元的久坐大賽、邀請網友標記坐姿不正的網紅,再由恆隆行代送椅墊給他,做口碑擴散。如此讓他們在不到二十五%的行銷預算裡,創造出比原廠在台灣多三倍的年銷售額。

恆隆行目前共代理二十八個品牌,全年銷售將近五千個商品。面對產品的千百種樣貌,陳政鴻很早就採事業處制,要員工把每一個事業處都當小公司在經營。

好處是,激發員工變得更積極、減少組織內部繁瑣的協調會議。

陳政鴻給每個新品牌的試錯期是三年。期間除了定期報告業績、廣告成效,但他最在意的是:「客人為什麼買?為什麼不買?業績好或不好怎麼定義?」

通常,他沒有標準答案,但他要同仁歸納出,產品賣好或壞,是因為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表列越完整,就可避免重複犯錯,提高成功率。

一名不具名的同業推論,恆隆行不選擇上市,是因為試錯期長達三年,創新轉彎的路徑多元,這通常比較難說服希望立即見到股價、營收成長的股東們。

用「開車駕駛式」做生意,需要敏捷式的組織。但這對初來乍到的新人,通常得有陣適應期。也因此,恆隆行員工平均年齡偏年輕、約三十五歲,但這對留才,也是挑戰。

在精實創業之父史蒂夫.布蘭克眼中,所謂的成功,不是開發出某個產品或功能,而是學會如何發現使用者的需求,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並為使用者持續提供利益。 這或許是恆隆行能持續創造爆品、屹立不搖的心法。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孤獨?研究:「這種朋友」正急速消失中

小車買氣大爆發!為何福特CEO說:未來5年,電動車要賺錢得靠它?

別再相信「做喜歡的事就不累」!管理大師:真正的成就來自5個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