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不義遺址保存條例 柯志恩:別做為政治鬥爭工具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9日審查「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立委對於基礎定義見解不同,保留條文,另定期繼續審查。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表示,她竭誠支持對人權和正義的探討、伸張,但請不要選擇性,更不要將之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柯志恩9日在臉書貼文表示,今教文委員會審查「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朝野主要歧見在於:不義遺址的名稱、威權統治時期的定義、以及威權的時間界定為何限於民國34年8月15日起至81年11月6日止之時期。

柯志恩接著表示,她曾質詢過曾以作家小野筆名聞名的文化部長李遠,監察院曾經在報告中寫「就人權侵害事件發生地進行史跡點的調查與清查」;但到文化部之後變成「不義遺址」,建議文化部考慮改成更妥當的字眼。更何況世界各國也沒有用「不義」,在面對很多真相時並沒有很多人用「不義」一詞!

柯志恩強調,其實很多國家在使用轉型正義一詞上就遇到非常多的困難,監委范巽綠也認同社會的理解必須要從和解開始,有正義的一方,必定有不正義的另外一方。與其用「不義」這個名詞造成爭議,建議用「人權歷史場域」更為妥善。有關草案名稱保留送協商。

柯志恩指出,院版限定34年8月15日之後,但多位國民黨立委和高金素梅及鄭天財都主張應包括日本殖民時期,因日本對原住民殘殺和客家人的壓迫是無可抹滅的悲傷歷史,如霧社事件、牡丹社事件、獅頭山事件、大豹社事件、南庄事件、太魯閣事件、南蕃事件...等都應一併納入。

柯志恩表示,人權議題不可能一刀切,難道34年8月15日以後才有轉型正義的問題,而日據時期就沒有威權、沒有侵害人權的問題嗎?「國家人權」不該只限在1945年~1992年,「國家人權」也不該只是白色恐怖及二二八這種政治人權議題,性別、勞動、族群、都應該是國家人權的一部分才對。

柯志恩認為,面對歷史我們都應謙卑反省,也竭誠支持對人權和正義的探討、伸張,但請不要選擇性,更不要將之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轉型正義應真誠檢討過去的不公不義,終極目的是記取教訓,促進社會和諧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