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籌組策略聯盟 目標2030年肺癌下降三分之一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已連續多年位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國民癌王。為應對肺癌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號召十位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組成「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透過落實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三大方向,全面完善肺癌防治拼圖。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診斷期別攸關存活率。根據2011年至2022年的數據,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下降16%,但肺癌仍是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為了達到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的政策目標,在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肝癌的部分蠻有信心,肺癌則要繼續努力,特別提出三大呼籲,包含請政府多編列預算,對於篩檢、治療、研究等面向多加強;醫界同仁同心協力;最後就是高風險的民眾一定要努力出來篩檢,原本國健署希望提供公費篩檢50萬人,目前只篩檢15萬人,大家如果積極參與,相信肺癌的防治會越來越好。
擔任聯盟召集人楊泮池表示,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以「落實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為三大目標,根據研究指出,做篩檢可以降低第四期的病人數目,因為第四期的病人五年存活只有10到15%,但如果在第一期診斷可以90到95%的五年存活,需加強篩檢宣傳。
此外,楊泮池院士也指出,在臺灣約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是沒有吸菸的,過往篩檢結果發現,有肺癌家族史者有較高的肺癌檢出率,因此,針對家族史高風險族群,建議可配置更多資源,開展並完善特製化篩檢策略,而在重度吸菸者高風險族群部分,目前國民健康署的戒菸計劃在持續推動中,未來可望在相關計畫中近一步去檢視追蹤在肺癌防治上的延伸效益。
楊泮池院士表示,期望透過AI工具協助醫師進行影像自動分析,提供標準化判讀報告,縮短診斷時間並提高準確度。AI工具的導入,能夠幫助縮短診斷等待時間,減少病患焦慮,讓早期肺癌患者能更快接受治療。然而,整體制度上仍需制定標準化指引,以達成風險分級和特製化篩檢頻率,有效追蹤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