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文學館 原民文化展新貌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屏東文學館內含山海風光,地景人文和多元文化,為推廣在地文學,透過辦理展覽、講座、新書分享等多元活動,擴大文學接觸族群,提升屏東文學的深度及廣度。特別的是,館內保存逾30年的石板屋,並以原民特色重新打造內部,變身成一處充滿原民風的小書房,展現屏東的獨特原民文化風貌。

原住民書籍區 深入了解歷史

屏東文學館位於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4樓,該基地前身為屏東文化中心,原設有排灣族雕刻館,在改建時將其保留下來,並以原民風格重新模擬內部擺設,布置月桃葉、小米及特色燈飾,呈現屏東原民文化特色,設置為原住民書籍區,讓民眾能體驗並了解其歷史文化。

該館以屏東縣豐富族群、內涵及自然資源,展現在地與國際的文化底蘊,館內藏有屏東作家的著作藏書,以作家姓名的注音符號作為索引,讓民眾可以輕易地以作者名稱搜尋到書籍;多元文化閱讀區則提供各國語言的小說與文本,讓不同族群都能在此閱讀。

探討永續發展 反思未來願景

此外,文學館自即日起至19日推出「虛擬×真實 未來的型態」展覽,內容以科幻小說中的創作為主題,透過科技互動體驗和實體場景的精心轉化,生動傳達了科幻小說中構築的未來世界的可能發展,包括資源耗盡的未來、人工智慧及後人類等前瞻性等議題,透過多位臺灣科幻小說作家的獨特視角,帶領民眾一同探索虛擬與真實交錯的未來願景。

展覽中分為3大主軸,其中,「科技智慧 人類智慧?」以虛擬人物「夢娜」作為引導人,就陳國偉與伊格言的著作為基礎,藉由問答的方式,引導閱讀;「人×科技 邊界在哪?」以機器人和電腦結合,透過展場中數個箱子引導民眾觀看,在觀看過程中會被呈現在螢幕上,呈現互相窺視、平行世界的概念;「資源枯竭 永續發展?」則是探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地球資源不斷被消耗,如何在不可逆的情形下永續發展,期使人們對當前科技發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進行深層次的反思。

「科技智慧 人類智慧?」以虛擬人物「夢娜」作為引導人,藉由問答的方式引導民眾閱讀。(記者范瑜攝)

「虛擬×真實 未來的型態」展覽中,透過科技互動體驗,傳達了科幻小說中構築的未來世界的可能發展。(記者范瑜攝)

「虛擬×真實 未來的型態」展覽中,透過科技互動體驗和實體場景,引領民眾思考資源耗盡的未來與人工智慧等議題。(記者范瑜攝)

「虛擬×真實 未來的型態」展覽中,透過科技互動體驗和實體場景,引領民眾思考資源耗盡的未來與人工智慧等議題。(記者范瑜攝)

多元文化閱讀區提供各國語言的小說與文本,讓不同族群都能在此閱讀。(記者范瑜攝)

館內保存逾30年的石板屋,以原民風格重新模擬內部擺設,布置月桃葉、小米及特色燈飾等。(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