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城市的拾荒者困境【我們的島】
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2023年統計,約一萬名列冊的拾荒者,一年處理647,270公噸的回收量,大概占台灣全體回收量一成,與清潔隊自行回收的年處理量相當。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秘書長廖宏翊說,更遑論還有沒被列冊的拾荒者,他們對整體資源回收體系貢獻絕不亞於清潔隊。
不過這群拾荒者在城市的處境又是如何呢?
長期陪伴拾荒者的台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26日下午發表《2024年全台拾荒者公正轉型研究調查報告》,實際訪問三百多名個體拾荒戶,描繪出拾荒者群體樣貌。報告指出拾荒者平均年齡近70歲,大多是高齡女性;另外將近八成的拾荒者,每個月的回收收入低於六千元;四成拾荒者有過轉職念頭,卻因高齡、技能有限,難以轉換。大多數拾荒者過往從事基層低技術性或勞力密集工作。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表示,許多經濟條件不佳的高齡者,因在一般就業市場不討喜,容易掉入社會底層。
除了本身技能,拾荒者也經常遇到存放回收物空間不足的難題。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提到,拾荒者與回收站常因堆放回收物、環境不佳,遭鄰舍嫌棄並檢舉,而發生鄰里衝突,而都市中回收站或回收場一間間關閉,對拾荒者收入也造成衝擊。
一同出席記者會的拾荒者代表小不點女士,在台北市從事拾荒十年。他表示以往只須走路10分鐘,即可到達寶興街回收站變賣,但自從回收站關閉後,現在必須花一小時走往西藏路的回收場,路上車多危險,回收站收的種類也少,影響收入。
過往回收政策不見拾荒者角色
目前政府推動關懷拾荒者相關政策十分有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賴偉傑表示,長期來台灣資源回收政策始終不見拾荒者的角色參與。直到2019年,才將中低收入戶納進個體式的資收關懷計畫。五角拌協會秘書長廖宏翊則質疑此計畫,他認為現有關懷計畫設計有中低收入戶資格、每月結算等限制,對有住處、急需現金度日的拾荒者無實質幫助。
廖宏翊建議政府除了掌握拾荒者全貌,還應檢討現有回收基金制度,因目前回收基金多補貼給上游廠商,沒有回饋給基層回收站及拾荒者,在政策上可參考國外,在公有地規劃分散型社區回收空間,將拾荒者正式納入環保回收系統,做好分類回收。
民間認將拾荒者納入回收系統 更能有效率推零廢棄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黃麗玲也認為,應設計合宜機制,使都市中土地使用分區更具包容,讓拾荒工作納入循環經濟整體規劃。人生百味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表示,應設置足夠空間讓拾荒者消化社區回收物,也應引進適切科技概念,導入必要技術和資源。升級的回收站不只可以減少拾荒者與社區的衝突,也能增加資源回收效益。拾荒從業者小不點也期待未來能有定時定點的社區型回收站,他不單希望有份穩定工作,也期待正式加入解決環境回收物的行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賴偉傑說,淨零政策中的公正轉型是反省拾荒議題很好的角度,呼籲政府正視拾荒者的角色與功能,將他們納入體系。民間團體希望透過這份調查報告,政府能重新檢視拾荒者的定位,在政府推動的淨零轉型,資源回收零廢棄的目標中,肯認拾荒者將可扮演重要關鍵。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資源回收品送智能分選廠 AI手臂有效揀選做細分類
溫室廢農膜再利用 雲林促新技術提升回收量
萬華50年回收場將熄燈 民團憂弱勢生計恐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