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美國關稅政策懶人包:對等關稅宣布 對台灣、加拿大、中國、墨西哥衝擊多大?稅率、何時生效、全球影響重點一次看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開始不久後,祭出一連串關稅政策,稱有助於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並重振製造業,震撼貿易夥伴,敲響「貿易戰2.0」。而川普4月2日宣布,以國家為基礎課徵對等關稅,其他國家對美國徵多少稅,美國將回敬約一半的「折扣」關稅,包括分別對中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進口商品課徵34%、20%及24%對等關稅,台灣的稅率則是32%。
關稅是什麼?川普為什麼要實施?針對哪些國家?主要政策有哪些?中國、加拿大等國如何反制?對世界、台灣以及美國本身又有什麼影響?Yahoo奇摩新聞帶你一文看懂。
什麼是關稅?川普為什麼要實施?
關稅是對其他國家進口之商品收取的稅款,由進口商負責繳納。通常關稅金額是商品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例如對中國商品課20%的關稅,代表價值10美元的產品,額外收取2美元的稅款,進口商可能會將部分或全部稅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一般對貨物課稅較低。川普認為,關稅將有助於製造業、保護本土工作機會,增加稅收並促進國內經濟,同時還能減少貿易逆差。川普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3月11日甚至表示,就算真的導致經濟衰退,「也是值得的」。
川普主要關稅政策為何?
對等關稅衝擊多國 台灣32% 中國34%歐盟20%日本24%
川普為了減少貿易逆差、降低國內賦稅、製造業回流與減低國債,選定4月2日為美國「解放日」(Liberation Day),當天下午在白宮玫瑰花園(Rose Garden)舉行的「讓美國再次富裕」活動上,宣布對全球各國徵收「對等關稅」,並簽署相關行政命令。
川普表示,許多國家對美國課徵大量關稅並創造非貨幣性障礙,以「摧毀」美國產業,甚至在許多情況下,「非貨幣性障礙還比貨幣障礙還糟糕」,包括操縱匯率、補助出口、剽竊智慧財產權等,讓美國產品處於劣勢。他也批評其他國家採取不公平的規則及技術標準。
川普說,台灣對美課徵64%關稅,美國將對其課徵32%關稅。他還說,台灣拿走美國晶片和半導體產業,美國過去是「王者」,但已幾乎失去一切,但現在全球最大的幾間公司都要到美國投資,包括台積電。但據外媒報導,半導體將另外公布,不適用對等關稅。
川普再次提到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形容他來自全球最棒的企業之一,要在美國興建全球最大的廠房之一。
根據白宮資料,美國將對日本、南韓、印度、瑞士、印尼、馬來西亞、南非、孟加拉、斯里蘭卡分別課徵24%、25%、26%、31%、32%、24%、30%、37%、44%關稅。英國、巴西、新加坡、澳洲等國對美國課徵10%的稅,美國將回敬同樣10%的對等關稅。
白宮官員表示,川普對美國貿易夥伴大規模加徵的新關稅將於4月5日開始實施,不過對台灣、中國、日本和歐盟等「最嚴重違規者」徵收的更高稅率將於4月9日起生效。
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先中槍 三國占美進口40%
目前已生效的關稅政策,首先針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2024年這3國占美國進口總量的40%以上,川普的理由包括邊境危機、非法移民、類鴉片藥物芬太尼(fentanyl)流入以及貿易不對等。此外,對鋼鐵和鋁的25%關稅也於3月12日生效,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鋁供應國。
宣布對加墨徵稅後幾天,川普表示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的商品,直到4月2日前擁有寬限期,但仍有50%墨西哥產品與62%加拿大產品可能會被加徵新稅率。
對中國則是2月3日率先開徵10%,3月3日又加徵10%。野村證券(Nomura)中國首席分析師陸挺分析,這讓中國銷美產品平均關稅達到33%,此前是13%。
川普3月24日宣布,美國將對委內瑞拉開徵「次級關稅」,任何向委國購買石油、天然氣者,在現有關稅基礎上,額外加徵25%的關稅。此舉是在增加對委國與中國的壓力,根據大宗商品追蹤公司Kpler數據,2024年委國每天約出口66萬桶石油,中國是最大買主,每日購買27萬桶。
非美製汽車徵收25%關稅
川普3月26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宣布,將對所有非在美國製造的車輛徵收關稅,「如果在美國製造,就完全沒有關稅」。新關稅將於4月2日生效,4月3日起開始徵收。新的關稅措施對象為所有運往美國的完整汽車與卡車,也包含那些在海外組裝後,再運回美國銷售的美國品牌汽車。
白宮預估,新措施可望每年為美國政府新增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的財政收入。但美聯社報導,川普這項新措施,恐進一步推升車輛價格。根據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數據,2024年在美國售出的新乘用車中有將近一半是在美國以外組裝的,多來自五個國家:墨西哥、日本、韓國、加拿大和德國。
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有什麼影響?
1.紐時:全球陷入「膽小鬼賽局」 加速自貿體系衰落
面對川普迅雷不及掩耳的關稅政策,各國震驚、因應的同時,也力求趕上其瞬息萬變、難以預測的貿易政策,與此同時,全球貿易局勢正被重塑。
除了商品價格可能推升,消費者受到直接衝擊,就總體而言,全球市場陷入不確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加劇貿易戰,相互關稅報復之下,《紐約時報》指全球更陷入「膽小鬼賽局」(Game of Chicken),亦即「不要命的最大」,可能導致世界貿易爭端失控。
對等關稅影響更為廣泛,紐時分析恐加速「世界貿易體系的衰落」,該體系長期以多邊集團為中心,並由世界貿易組織(WTO)裁決爭端,川普讓「新時代到來」,貿易條約成為民族主義高漲下,各國談判的工具,並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壓力。
CNBC財經頻道指出,川普對等關稅幅度與影響較預期嚴重,全球超過180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美國的貨品都將面臨新一輪關稅,操縱匯率與設置貿易壁壘國家同樣面臨對等關稅。川普對全球猶如掀桌的關稅戰,預料中國、歐盟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將提出相應報復措施,全球將進一步陷入擴大的貿易戰火。
2.北美經濟一體化恐瓦解
《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Greg Ip)指出,關稅戰之下,北美三國都將付出更高的經濟與外交代價,如果關稅持續,加、墨恐陷入嚴重經濟衰退,必須「痛苦轉型」,美國也會喪失鄰國的信任。這也代表,北美數十年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恐將畫下終點。
3.關稅成為川普談判手段
事實上川普的關稅堪稱「故技重施」,第一任期時,就已動用關稅作為槓桿,成功與加、墨重新協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另簽署《美墨加協定》(USMCA);對中國也因此成功在2020年簽署貿易協定。
最終,川普在第一任期間,關稅所涵蓋的進口總額百分比增加了一倍多,拜登上任後也保留許多川普的關稅措施。但經濟學家一般認為,2018至2019年的貿易戰損害巨大,如果還要實施普遍性關稅,傷害恐怕更大。
《華爾街日報》指出,隨著關稅逐漸升級,等同逼迫盟友做選擇,加拿大、歐盟硬起來,但墨西哥、英國則決定靜觀其變,反擊還是屈服陷入尷尬,因為「沒人知道怎樣做最好」。
川普關稅政策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關稅的影響取決於不同的產業與經濟層面,川普的目標包括重振製造業、扭轉貿易逆差,同時將關稅作為對外關係的談判籌碼,不過也帶來一些立即甚至長久的負面影響:
1.物價變貴、衝擊出口
2023年,加、墨、中三國總計向美國購買逾1兆美元的產品,並提供逾1.5兆美元的商品與服務。比如這次對加、墨的新關稅,可能會讓美國汽車生產成本上漲,價格增加3000美元;同時,墨國還是美國最大的新鮮農產品供應國,蔬菜進口占60%以上、水果堅果占一半以上,使美國食品雜貨價格可能上漲。
考慮報復措施,在加拿大受影響的美國產品包括家禽、蜂蜜、家具、酒類等,數個省已計畫由政府營運的通路上下架。而關稅還會讓美元走強,增加出口商的壓力。
汽車關稅方面,在美車廠同受衝擊,損害的規模取決於各廠牌供應鏈的情況,紐時分析,特斯拉可能影響最小,但零件有四分之一來自外國;美國最大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有40%的車輛在國外組裝,不過近年利潤佳,也許較有能力應對關稅。福特汽車在美國銷售的車輛80%都是本土製造,衝擊較小,不過部分引擎在國外製造。
BBC指出,依據車型的不同,美國車價預計將提高4000美元到1.2萬美元(約新台幣13.2萬元到39萬元)不等。
2.GDP縮水
反關稅的右傾智庫智庫「租稅基金會」(Tax Foundation)分析,在未納入對手國報復措施下,對加、墨、中以及鋼鋁的關稅,將讓美國經濟產出減少0.4%;對歐盟以及汽車的關稅,則會讓美國GDP進一步縮水0.3%。
3.對外關係惡化
以美加關係來說,川普一度還想將對加拿大鋼鋁關稅提高到50%,並稱只要變成「美國第51州」,就能讓關稅消失,讓加拿大民眾大為不滿,抵制美國商品、不前往美國渡假。加國總理卡尼3月28日表示,與美國關係深厚的時代「已經結束」,川普已經永遠改變了兩國關係。
川普關稅政策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在鋼鋁部分,台灣相關產品2018年時因「232條款」,已被課25%關稅,本次影響不大,有分析認為可能利多,但比如大成鋼美國廠的成本也會被墊高,抵銷受益空間。
就新戰線對等關稅而言,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講師郭哲瑋認為,台灣對美出口以電子產品為主,對等關稅的概念是「你課我多少稅我就回敬多少」,而近年幾乎沒有對美同類型產品課稅,評估影響不大。美國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兼職研究員江敏華則說,還需要看川普政策是否以產品類型作基準,因對等關稅還可以「平均值」來運作。
在汽車關稅部分,台灣出口美國整車價值僅31億元,99%為沙灘車,且不屬於陸上車輛,因此應不在關稅範圍內。但台灣近半汽車零組件都銷往美國,影響劇烈,達1026億,但車輛公會已呼籲政府勿冒然調降關稅,傷害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台灣目前對小客車關稅為17.5%。
央行總裁楊金龍指出,根據WTO,台灣全部商品貿易加權平均稅率比美國低,因此評估對等關稅對台衝擊不大。不過,台灣2024年名列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來源國,極有可能被列入目標,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在川普2.0時期,關稅是一種手段,在於獲取想要的戰略物資。
行政院長卓榮泰此前表示已有四大備戰策略,包括確保台灣在科技領域領先地位、避免台灣產業空洞化、向國際抵制不公平措施,以及面臨對等關稅談判時,爭取最有利條件。
川普關稅政策各國如何反擊?
加拿大
首先中彈的加拿大,時任加國總理杜魯道立刻表示在21天內,對逾1000億美國商品展開報復,後因川普給予部分寬限期,第二波針對870億美元的商品關稅則暫停實施。在鋼鐵部分,加國3月13日宣布,另外對200億美元商品實施報復性的25%關稅,並將爭端提交WTO,對4月2日的關稅升級,也宣示必會有報復行動。
不過,兩國關係似乎還有一線生機,現任加拿大總理卡尼與川普3月28日首次通話,兩人均表達「希望」,川普稱在4月2日關稅正式公布後,對與其他國家達成關稅協議持開放態度,但任何協議都會在關稅實施後才會進行。
歐盟
歐盟鋼鋁受到衝擊後,同日宣布以對等總額的280億美元產品課徵關稅,4月1日起分兩階段實施,涵蓋紡織品、家電、農產品等。其中酒類更成為最新戰線,由於對美國威士忌稅率將達到50%,川普13日威脅對歐盟酒類產品回敬200%關稅。
不過,《華爾街日報》認為,對歐盟酒類徵收200%的關稅可能「永遠不會實現」,會推遲、縮減或只實施幾天。美國蒸餾酒協會(DISCUS)發表聲明,表示「不希望有關稅」。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說,歐盟貿易官員已經與美國取得聯繫。
中國
中國則陸續對美國產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農產品等開鍘,稅率在10%至15%,同時將美國多家航空公司、國防與科技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呼籲儘速恢復對話的同時,表示將「抗爭到底」。
墨西哥
墨西哥一開始也宣示報復,隨後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呼籲川普「保持冷靜」,並同意向邊境派出萬名士兵、打擊走私。相比加拿大,川普對薛恩鮑姆表示讚賞,此前墨西哥並未採取報復行動,但關稅升級後,宣布4月2日將公布反制措施。
汽車關稅引發多國反彈
而最新的汽車與零部件關稅掀起各國批評,歐盟、加拿大、日本、中國紛紛表達反對意見,德國表示,歐盟將會反制,不會讓步;同樣也是汽車大國的日本,說自己是對美投資最多的國家,將持續向美反應對一體關稅政策的質疑。
另一汽車大國南韓則說,將與美方展開全面溝通,並聽取業界意見,創造穩定的商營和投資環境。甚至馬斯克也喊話,特斯拉不是完全倖免,以Model Y為例,約7成的原料來自本土,但3成需要進口。
國際地緣政治研究機構GIS(Geopolit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s)將川普的關稅政策分為四類:談判型、貿易保護主義、對等與貿易赤字以及中國關稅,建議各國需確定自己可能落入哪個類別、是否採取報復手段以及升級的風險。發展中的新興市場國家同樣充滿挑戰,其過去幾年承接了自中國的供應鏈移轉,持續吸引外資,不過倘若坐上談判桌,似乎籌碼有限。
撰稿編輯:顧佳欣
審稿編輯:黃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