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專欄/高房價與自由的幻影:台灣的國安危機與制度剝削

張其祿專欄/高房價與自由的幻影:台灣的國安危機與制度剝削
張其祿專欄/高房價與自由的幻影:台灣的國安危機與制度剝削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台灣的高房價問題,早已超越經濟範疇,成為國家安全的隱憂與民主制度運作的警鐘。居住成本的高漲不僅侵蝕民眾生活質量,還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威脅社會穩定與民主治理的基礎。根據Numbeo 2024年數據,台灣房價所得比高達19.6倍,遠超國際公認合理範圍的5倍標準。儘管政府曾提出改革方向,卻因執行力薄弱及資本勢力的影響,使住房問題不僅未解,反而成為今日台灣政經制度剝削的核心象徵。

一、政策失效與金權政治:高房價成為國安問題

高房價對年輕世代與中產家庭的經濟穩定造成嚴重影響,壓縮了購房與生育的可能性,進一步導致生育率下滑與人口結構失衡。根據Ctop Map不動產研究室 (2024) 的數據,全台住房負擔率已達44.3%,台北市更高達68.8%,顯示家庭可支配收入幾乎被高房價吞噬。

長期以來,政府住房政策多停留在治標及形式上的調整,卻未能真正解決本質性問題。例如,蔡英文政府提出的「房市三箭」政策,包括稅制改革、租屋市場健全化與興建社會住宅,儘管方向正確,但執行效果卻大打折扣。根據國泰房價指數計算,蔡政府八年任內全國房價指數上漲超過86.82%,而社會住宅也僅佔房屋總存量的0.64%,遠低於國際公認的5% 水準。

台灣高房價早已成為金權政治下的產物,彰顯出政府決策受既得利益影響的現實。再加上政策執行中的偏差,居住權保障流於空談,並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民主機制的信任。

二、民主制度的缺陷:人民積極自由權益保障的缺失

台灣的民主制度雖已成功保障民眾的言論自由、選舉權、免於脅迫及恐懼等「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但這些權益僅屬於「保護式民主」(Protective Democracy)的範疇,僅止於消極層面的自由保障。然而,若要真正提升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並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政府必須進一步實現對「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的保障,即涵蓋住居權、勞動權、醫療照護與環境權等涉及人民生活發展的核心權益。

這種保障屬於「發展式民主」(Developmental Democracy)的範疇,強調民主制度應主動矯正市場失衡,積極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與公平發展。然而,台灣的民主實踐在積極自由保障方面仍顯不足,特別是在住房議題上,政策長期受金權政治主導,公共利益被邊緣化。

居住權作為積極自由的重要組成,理應由政府主動介入與保障。然而在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運作長期被資本利益綁架,政策缺乏長遠規劃與公正性,使多數人難以享有合理的居住條件。對比德國等國家,其政府透過以刑法限制炒房、擴大社會住宅供應與強化住房市場規範等措施,成功平衡市場與公共利益。相比之下,台灣政府政策執行力不足,讓人民的住居權益保障淪為歷屆政府的未竟承諾。

三、不滿情緒的累積:高房價的政治風險

當政府無法有效解決高房價問題時,民眾的不滿情緒將逐步累積,最終可能引發社會動盪的潛在危機。金權政治的影響使得政策難以真正落實,即便政府試圖藉由貼補措施或操作其他議題來轉移焦點,但這些手段無法從根本上緩解民眾的困境,反而可能加劇社會矛盾。

真正的民主政治不僅是程序性的自由選舉,更應致力於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權益,包括合理的居住條件、公平的勞動權益、人民健康福祉的照護,以及對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保護等。若這些積極權益得不到保障,民主制度的合法性與公信力將受到侵蝕,而台灣的高房價問題正是對此的一次嚴重挑戰。

四、結語:重建自由與正義的民主內涵

高房價問題不僅是台灣經濟治理的挑戰,更是對民主制度是否能滿足人民需求的檢驗。僅僅保障「消極自由」的民主是不完整的,政府必須在政策落實上更加積極,真正匡正市場炒作亂象,確保民眾居住權等積極的自由權益可以得到實現。

這包括大幅增加社會住宅供應、限制房地產投機行為、徹底執行房地產稅基改革、完善租賃市場的透明度,並透過公平之稅制來重新平衡資源分配。唯有如此,才能重建社會對民主的信任,讓自由不再僅是形式上的承諾,而是具體且普惠的實踐。

當民主制度能同時保障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時,台灣才能真正邁向穩定與繁榮的未來,讓高房價問題成為歷史經驗的教訓,而非持續困擾未來世代的難題。最後,期待賴清德總統在去年國慶文告中對居住正義的承諾能被真正實現,因為人民的耐心已快被消磨殆盡!

菱傳媒原始網址:張其祿專欄/高房價與自由的幻影:台灣的國安危機與制度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