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中共統戰法律武器化 國際間聲名狼藉
◎蘇紫雲
陸委會日前指出,中共對臺的法律戰益發積極,實際上包括攏絡與威嚇兩手策略,透過扭曲的「反分裂法」等法律,企圖對武力行動提供法理基礎,並試圖將其法律效力擴展,侵害中華民國主權。這些法律不僅悖離國際法,部分更涉及武力等非和平手段的運用,挑起兩岸人民對立而升高敵意,不利臺海關係的健康發展。
中共對臺統戰近年結合法制設計,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除針對特定群體攏絡外,也特別著墨青年、部分宗教團體、文化表演、乃至基層農漁民,以經濟優惠、補助,試圖改變其對中共的態度。例如「惠臺31條」針對臺商與年輕世代提供就業機會乃至貸款,系統性並有計畫地培養親共的同情者,甚至支持者。在內部經濟困難、公務機關發不出薪水、青年族群失業率高達20%以上的情況下,中共卻不顧內部困境而執意嘉惠目標族群,更凸顯其統戰之權謀。
事實上,中共的統戰具有兩面性,一是用以合理化行為,二為擴大己方利益,而其從屬的法律工具也隨之武器化。例如北京一方面以多層次的複合手段對臺灣展開統戰行動,包括經濟利誘、媒體滲透、學術交流與文化活動等,試圖塑造對中國大陸有利的輿論與認同環境,同時又以法律手段恫嚇不同政治主張的團體與個人。
對外交事務也採類似手段,在國際間擴大壟斷型利益。例如在遭遇貿易戰的衝擊下,中共便刻意利用「洗產地」的手法規避關稅,包括墨西哥、東南亞國家都成為中共產業的殖民地。其中,馬來西亞便成為代表性的潛在犧牲者;在全球貿易競爭日益複雜化的背景下,美國與中共貿易戰的加劇,馬來西亞正面臨被中共企業作為「洗產地」以規避美國進口關稅,但隨之面對的是本地產業的萎縮,以及美國加嚴對馬國產品進行貿易審查風險。面對馬國各界的警覺,思考如何確保本國貿易政策不會被濫用,中共則動用僑社、在地協力者對提出警訊的馬國官員進行抨擊,並在媒體進行政治宣傳,揚言對馬國商品提高關稅等報復行動。此種統戰結合法律武器化的做法,成為北京近年對外行動的特徵。
面對中共各種施壓,各民主國家也逐步提高警覺,強化各種法律與規定。中華民國堅定捍衛國家主權,應加強連結國際民主力量反制中共,充實民主防衛法制,提升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韌性,並提醒民眾在兩岸交流中的各種風險,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