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動罷免 撕裂社會
自基隆市長罷免失利後,綠營欲透過罷免藍營立委取回國會多數的傳言甚囂塵上。上周末,柯建銘召開記者會親口證實將發動「雙罷」,但是柯總召的怒髮衝冠,一方面更凸顯大罷免的政治報復本質,而被拉高的政治性,也可能更降低了這場運動的成功機率,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回顧綠營發動的罷免案,成功的關鍵有「三高」:關注度高、煽動性高、表面中立程度高。
先從「表面中立程度高」開始分析:每場罷免都有政治報復的色彩,但在台灣的政治風氣下,倘若背後影武者的色彩太明顯,公民團體即使有再精美的圖文、再文青的演唱會,都難以聚集足夠的支持度。因此去年十月的基隆,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在臉書頻頻發表「告基隆同胞書」,但仍得不斷強調民進黨沒動員;而當柯總召發出「雙罷檄文」,民進黨中央表示尊重公民團體,都是希望維持住「表面的中立」。
柯總召跳脫傳統打法,在記者會親授花蓮、台中、雙北公民罷免團體民進黨黨旗,用意實在匪夷所思。不過七千字長文貼在臉書,柯總召團結綠營基本盤、點燃支持者憤怒的意圖明確,就是要提升大罷免的煽動性。
然而,一篇煽動性及格的文章,論述和行文排版都重要,可惜這篇文章兩項都不及格。論述上,柯延續鼓吹青鳥上街的「中共同路人」和「芒果乾」兩大論述主軸,統稱藍營地方立委背叛國家、出賣台灣。但是,青鳥在三大法案動員時飛不出同溫層,這樣的抹紅論述在政治色彩更高的罷免能擴散到中間選民,只怕更難。行文排版上,這篇發文的易讀性被口語習慣大幅干擾,所以連擅長製作懶人包的綠網軍都舉雙手投降,迄今未看到相關整理。
有煽動的意圖,達不到煽動的效果,是柯雙罷記者會的最佳註腳。綠營大罷免系列操作下來,這場記者會唯一的價值,僅剩關注度變高的部分。
一場運動的關注度,可粗分正面或負面關注。柯的雙罷說在1月5日、6日連續兩天高度發酵,完全蓋過柯文哲被二度收押的新聞。輿論高度關注民進黨中央與黨團關係變化,夕陽西落的是柯建銘的未來,亦或是連戰連敗的民進黨。關注度確實變高,但絕大部分聚焦負面,甚至關注並非罷免本身。
從這三高的角度看大罷免,就不難懂為何柯總召的檄文引發公民團體一致反彈,也僅有四名黨籍立委聲援。講到底,「三高」不只對身體健康不好,大罷免更讓台灣社會持續陷入動員撕裂。僅盼民主進步黨回頭是岸,朝野盡快由鬥轉和。(作者為國民黨國際部助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