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深陷昔日榮光中

在野黨封殺民進黨提案改選立法院長後,又讓退警年改順利通過,屢戰屢敗的綠營,顯然認為藍白合對他們而言只是疥癬之疾,且自忖著仍擁有高民意支持的「昔日榮光」。此種心態,無疑是危及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大患。

近期以來,綠營叫囂大罷免、追殺柯文哲、製造朝野對抗與社會對立已成常態。在學界、媒體界或政界,不少人批評這是權力的傲慢、長期執政的後遺症,更多的是質疑綠營自恃無論如何胡作非為,總能獲得民意義無反顧地支持。

當年蔡英文創下817萬票史上最高當選紀錄後,確實代表著在那段時間,台灣的主流民意是傾向民進黨的。彼時蔡政府風光無二,行政、立法、司法各種輾壓,即使遭非議,憑藉著高支持度依然可高枕無憂。

這種現象,符合近年政治學界對「總統行動主義」的分析,亦即如果領導者支持度不高,大都傾向於表現出「正式的政治行動風格」,包括遵照法律規定與慣例來運用權力,以對話、協商、辯論等方式回應在野和公眾。

反之,領導者一旦擁有較高支持度,就會漸漸轉變為「非正式的政治行動風格」,對法律規則不以為意,縮小決策圈,以施壓、鬥爭甚至煽動對立來彌補權力缺陷。

所以蔡英文在第一任期還會說「謙卑再謙卑」,第二任期則直接向獨斷專行滑落,只是當時民進黨畢竟全面執政,如今身為「雙少數」的賴清德上台後,反倒強化了小英執政後期的蠻橫,既透過府院黨杯葛在野,又藉助司法、媒體、網軍、青鳥等力量霸凌民意。

例如,即使8成台灣民眾不支持廢死,卻依舊提名傾向廢死的人士出任大法官。又或是,當《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三讀通過,柯建銘翻臉不認帳,無視民意支持高喊罷韓、罷江、罷免國民黨全部的區域立委,藉此天方夜譚般的口號,妄圖替「大罷免潮」搖旗助威。

究其原因,與其稱之為政治算計,或是不甘心自己淪為少數,還不如說整個民進黨依舊沉浸在過去的「榮光」,遲鈍未覺於自己其實只剩下40%甚或更低的支持度,所以才會誤解只要能號召青鳥、出動網軍,輔以媒體文宣,就可主導民意、碾壓在野。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民進黨團會公然力挺「韓國戒嚴」,因為,他們依舊堅信自己可以左右民意的想法。

但民進黨卻忘了,無論是政策支持度或府院黨滿意度都不斷下降,民怨的積累,讓民進黨在面臨2026甚或2028都已身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身處此境卻不自知,那麼,民進黨的未來恐怕將如呂秀蓮近日所說的「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作者為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