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搔癢抓出「苔蘚化」 醫授抗癢三招救膚

異位性皮膚搔癢抓出「苔蘚化」 醫授抗癢三招救膚 141
異位性皮膚搔癢抓出「苔蘚化」 醫授抗癢三招救膚 141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上身,得特別小心!一名才升上高三的女學生,正為準備學測忙得焦頭爛額,每天還得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由於長期摳抓發癢的手腳及頸部皮膚,導致出現苔蘚化及大面積傷口,讓她上學時總是欠缺自信心,嘗試傳統治療方式無效,醫師建議維持抗癢三招「規則使用保溼劑、補充水分以及避免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加上改用口服小分子藥物後,果然大幅減輕搔癢感。

收治病人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冠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主要特徵就是癢及乾燥,一旦搔抓,後續會出現發紅、脫屑、流湯流水症狀,隨著病情繼續進展,皮疹會越來越粗厚,導致出現苔蘚化或癢疹及大面積的傷口合併細菌感染。

沈冠宇指出,全身皮膚的發炎,除了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之外,對於求學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也常因外觀異樣被同儕排擠,浮現心理壓力甚至出現社交萎縮的現象,該名高三女學生就曾一度抗拒上學,家庭關係陷入緊繃,如果是幼齡病童,往往會整晚搔癢甚至床單棉被沾染血液,讓父母心疼不已。

沈冠宇強調,當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需要強而有力的抗發炎藥物來滅火,例如利用抗生素治療潛在的細菌感染也是重要的一環,傳統來說,此階段口服類固醇是最重要的武器,然而隨著發炎逐漸抑制,會漸漸減低劑量並在數周內停掉口服類固醇的使用。

等到進入亞急性期後,醫師強調,就會評估改用「免疫抑制劑」銜接治療流程,此時需要規則抽血回診監控各種免疫抑制劑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及血液變化,以求更穩定的控制發炎,若病灶遍及全身的病人也會輔以紫外線光照治療,除了能抑制錯亂的免疫發炎反應,更可以為後續生物製劑及口服小分子藥物打下基礎。

沈冠宇說,以該名高三女學生為例,經與家長討論評估後,改採用口服小分子藥物 ,對於控制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效良好,服藥後症狀明顯改善許多,也讓她更專心準備考試,不再容易分心,但因口服藥恐影響血球及肝腎指數,有引起肺結核、B型或C型肝炎惡化的風險,務必每三個月抽血檢驗追蹤。

沈冠宇提醒,發炎緩解後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抗癢基礎治療,包括規則使用保溼劑、補充水分以及避免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其中,塗抹保濕乳液修復破損的皮膚障壁最為重要,因為患者皮膚比較脆弱,容易因刺激引起嚴重發炎,另外,異膚患者皮膚帶菌量比較多,相對容易引發細菌感染,所以修復皮膚障壁,就像是為破碎的城牆塗上水泥保護層,建議平時就要加強乳液塗抹。

照片來源:亞大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年後遠離「中風、失智、憂鬱」 耶魯研究得做到8件事

7旬嬤頻頻「當機」對外界沒反應 竟是罕見失智症惹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