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反共、反統戰的蔣經國先生

圖攝於1963年9月11日,蔣經國(圖左)於白宮會晤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資料照/公有領域)
圖攝於1963年9月11日,蔣經國(圖左)於白宮會晤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資料照/公有領域)


1月13日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逝世紀念日。他生立足臺灣、深耕臺灣,對中共採取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立場,更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和統戰。蔣經國故總統的這種堅定意志和保臺立場,亦獲得了賴總統和蔡英文前總統的肯定。我們今天紀念經國先生,不是用來進行政治鬥爭和仇恨動員,而是緬懷他對時事、對臺海議題本質的穿透性洞見,以利思考未來與前途。

穿透時代高牆:「祇有中國問題,沒有臺灣問題」

經國先生早就說過,世界上並無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這句話在今日時空語境下,仍然常看常新,回味無窮。他當時的本意,是指出中共的紅色極權體制沒有正當性。兩岸在冷戰時期爭奪「中國」代表權,但臺灣放棄軍事反攻國策後,臺海問題已經演化為中共一直要以武力實現其統一,消滅中華民國。經國先生的這句話,在時下臺灣仍具有很強的啟示性。

兩岸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兒?在臺北?在北京?甚至在華盛頓?一直以來,有一種看法認為,兩岸問題的本源是臺灣本土主義的興起。但今日臺灣主流民意是維持中華民國國體,維持民主自由生活方式,這是朝野共識。但始終有不小的聲音認為,是臺北在華盛頓的慫恿下,挑戰北京,造成臺海局勢緊張。這種看法和中共主張接近甚至相同,和經國先生對臺海問題的洞見有很大差別。

1949年以來,中共對臺手段雖然文武不斷交替,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將臺灣視為內戰延續下的地方叛亂省。1980年代,中共開始實行統戰策略,對臺灣社會影響深遠。然中共並無解決兩岸和平共存議題之誠意。回看1980年代到1990年代這近20年時間的兩岸歷史,中共對「一個分治的中國」、對「一國兩府」、對「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等主張,一直採取否定和反對的策略。所有的主張,都被中共貼上臺獨標籤。陳水扁時代的「未來一中」、蔡英文的「九二精神」,也一概被否定。臺灣朝野對兩岸和認同固然有分歧,但確保中華民國國格,是最大交集。但這個最大的交集被北京方面抵制和反對。哪怕在體育賽場上,也用「中國臺北」來羞辱臺灣。所以,若說今日的兩岸問題是「臺灣問題」,經國先生絕不會答應。

洞悉統戰圖謀 拒絕「一國兩制」

統戰有其兩手策略,一是欺騙,二是鬥爭。所謂欺騙,是以暫時性的退卻,來麻痺對手,為將來的全面進取獲得喘息和準備的空間。最早運用這種策略的,是俄國共產黨鼻祖列寧。

俄國十月革命後,為了對付來自英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干涉軍,他率先與德國簽訂合約,割讓領土;但擊敗外國干涉武裝後,再撕毀與德國的條約,奪回割讓領土,全無契約意識。統戰的另一個手法是鬥爭,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列寧奪權後,為了對付國內的反對派,他聯合了左派社會革命黨,組成聯合政府,甚至舉行了立憲國會選舉。但是當共產黨在選舉中失敗之後,列寧用武力解散立憲國會,最終也將與自己結盟的左派社會革命黨宣佈為「反革命」。

這樣的手法為各國共產黨所效法,中共也不例外。經國先生曾在蘇聯飽經風霜,對這一切並不陌生。所以,當各種統戰攻勢飛向臺灣時,經國先生提醒大家,絕不能被統戰打倒,針對一國兩制,他一針見血指出:「中共不守信用。任何期望中共允許臺灣與大陸統一後,還能保留獨自社會經濟制度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以香港的脈絡軌跡來看,經國先生的話簡直是神預言。

看往昔 誰妥協則誰失敗

經國先生曾說:「我們中華民國到今天所以能生存,有前途,有希望,有信心,主要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世界上是堅決反共、不與任何共黨妥協的精神堡壘」。他力主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

經國先生對蘇俄、對中共有著非常深刻的洞見,他非常明白,若無切身與深刻的生活體驗和哲學認知,一般人很難面對和抵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攻勢。因為蘇俄鬥爭哲學的意識形態,本質是以最為動聽的辭藻,利用人們人性中的弱點,放大和扭曲社會中的痼疾,挑起民眾對社會國家的仇恨。在冷戰威權的時代是如此,在民主化的多元時代,更是如此。因為歷史的教訓是:民國13年蘇俄勢力開始介入國民黨,直到1949年中華民國播遷臺灣,只要與中共接觸一次、妥協一次,中華民國就失敗一次、弱小一次。如今防不勝防的統戰攻勢,可說是在經國先生的預料之中。

我們紀念反共、反統戰的經國先生,就當明白真正的經國路線,是立足在這片土地,捍衛人民的福祉,用臺灣的經驗來塑造華人社會追求民主自由與世界文明的典範。我們紀念經國先生,就是不能讓他絕不妥協、絕不投降的教誨被拋出腦後。我們更不能被所謂和平之風沖昏頭腦,被所謂統戰伎倆失去立場,進而喪失了對中華民國國格立場的堅持。

作者》戴立文  時事評論人。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打開黑暗的閘門:走出專制與等級的囚徒困境
是戰狼也是巨蟒!中國巨蟒策略吞食東協國家?
在台港人對健保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