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逼日圓遽升 陷入失落30年

川普提名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表示,美國可以模仿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新版《海湖莊園協議》作為高關稅的替代方案。《廣場協議》是美、日、英、法和西德5國,決定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兌日圓等主要貨幣有序貶值。日圓在協議後3年內升值近50%,出口產業大舉受挫,引發經濟泡沫破裂,日本經濟最終走向「失落的30年」。

二戰後大部分國家建立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制度,各國貨幣以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日圓在此期間固定為360日圓兌1美元,直至1973年轉為浮動匯率制。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和雷根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影響下,美元大幅升值,對外貿易逆差國(如美國)與順差國(如日本、西德)之間的經濟失衡加劇。

協議前的1980至1985年,美元對主要貨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上升49%,其中對日圓匯率從300日圓升至240兌1美元。協議簽署後美國強力干預匯市,日圓大幅升值至1987年的120兌1美元。主要國家一致認為當時匯率已能反映基本面變化,為防止美元跌幅過大衍生負面影響,上述5國和加拿大6國遂於1987年2月簽署《羅浮宮協議》穩定匯率。

當時與會的財務大臣竹下登原本預測,廣場協議後日圓約升值至200兌1美元,然而日圓卻一路攀升,導致仰賴出口的日本企業大舉外移。日銀為協助出口,改採寬鬆貨幣政策,在1986至1987年將重貼現率從5.0%調降至2.5%,導致銀行放款浮濫,房地產、股票價格接連走高。起初日銀放任資產價格持續膨脹;1989年5月轉向調升重貼現率,泡沫終於在隔年破滅。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房地產、股票價格急速崩跌,銀行不良債權一度高達100兆日圓,許多金融機構應聲倒閉,日本更是落入嚴重「螺旋式通縮」。有一派說法主張《廣場協議》正是日本邁入「失落的30年」的主因,不過,亦有一派說法主張日本後續的政策才是主要推手,不應將經濟衰退全部歸咎於《廣場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