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拜登任期最後一個月持續抗中挺台的意涵

雖然美國政局正處在政權交替階段,但看守政府拜登依舊推出各種抗中挺台措施及動作。(合成圖)
雖然美國政局正處在政權交替階段,但看守政府拜登依舊推出各種抗中挺台措施及動作。(合成圖)


2024年即將結束,雖然美國政局正處在政權交替的階段,再任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在2025年1月20日走馬上任,但看守政府拜登(Joe Biden)依舊推出各種抗中挺台的措施及動作,包括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24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宣布2025年起對中國半導體產品加徵50%、先後簽署了5.7億美元對台軍售案 、2025年國防授權法,以及提出對中國傳統製程晶片發起「301」調查。可以說,基於中共對外頻頻威脅,美國政府並沒有因為政黨輪替而擱置、停擺各種對外政策的執行,有效控制中共藉此進行各種測試、製造情勢緊張。

美跨黨派合推印太戰略 中操作疑美論無效

由於川普即將回任總統大位,不免讓外界質疑美國對外路線會有所改變,川普的領導風格或多或少令人有不確定感,這對中國來說是壓力、也是機會。從壓力面來說,中國確實難以捉摸川普的作為,別忘了,美國近年來的抗中動作就是起源於川普的第一任期;然而,川普的個人特質也讓中方有了藉機操作「疑美論」的空間,除了拉攏部分國家籌組全球反美勢力,更可以製造台灣內部對立,營造對美不信任的氛圍,例如鼓動台灣親中勢力渲染川普的「保護費」(Protection Fee),達到認知戰的效果,甚至操作「棄台論」來削弱台灣社會對台美關係的信心。

就在中方刻意利用美國政局的空窗機會,拜登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實際行動來反制,同時為川普政府就位後鋪路;從看守政府應尊重候任政府的施政,大多不會推出政策,以保有新政府的執政權力。只是,為何拜登任期最後一個月在對外、對中、對台的政策上仍有作為,顯然這並不是拜登卸任的恣意而為,而有著遵循國會立法運作的意味,同時與川普團隊溝通後的共識。除此之外,拜登政府下台前的對中、對台措施,都反應出美國對外政策的延續性,尤其「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已是美國跨黨派一致認同的對外路線,等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對外政策的延續性 川普上任後立即抗中

回顧過去八年美國的政局變化,歷經兩次政黨輪替,都可以發現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前後任政府在對外政策、對台政策、對中政策方面都有對接及延伸。2017年川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2018年開始對中進行經貿戰,確立了美中競爭關係,甚至昇華的外交戰;2021年拜登贏得大選,上任後強調「多邊」(Multilateral)外交,從「全球供應鏈」、「台海情勢」到「去風險化」,民主陣營聯合抗中陣營成形,近期更提出提出「印太新趨同」(New Convergence),不只在軍事安全上擴大合作,更在高科技、科學研發等領域加以防範中國,範圍從地緣到全球防堵中國擴張。

2024年,川普事隔八年再次贏得總統寶座,回鍋白宮的「川普主義」將不同於2017年,畢竟全球情勢丕變,過去川普倡議的「印太戰略」已有實質進展,部分國家也研擬了自己的「印太戰略」,拜登政府打造的印太多邊機制,對川普來說是如虎添翼,縱然他擅於的單邊主義,但是若能善用拜登政府留下來的基礎,「川普主義2.0」會由新政府團隊加以落實,例如即將成為國務卿的盧比歐(Marco Rubio)及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這對台灣來說具有強烈的意義,印太戰略極有可能重視對台灣的挹注,促使台海情勢穩定必須嚇阻中國擴張。

總而言之,川普事隔四年後的第二任期,他的對外政策及作為並非完全無法預期,而且有了第一任期的經驗,川普政府就位後將可能立即執行政策,一方面兌現選舉承諾、讓政策有感,另一方面川普無需太長的蜜月期,這關係到他未來四年的執政藍圖,這對中國來說絕非好事。至於台美關係也會持續深化,台灣不必過度擔心,反而要重視「印太新趨同」的安全觀,尤其台灣是印太戰略的核心,對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貢獻極大,守護區域穩定不能只單靠民主盟友的協助,還要強化自保的能力,除了傳統安全部署,還要有非傳統安全意識,已刻不容緩。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由一國兩制走到一城兩制
緩和中美關係 人民日報發起友好合作故事徵集活動
拜登譴責俄軍耶誕攻擊 重申持續軍援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