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健保分區總額制恐讓醫療環境陷入更大困境
健保制度的討論日益熱烈,從65歲以上長者是否免繳健保費,到衛福部新增的分區總額預算制度,這些議題挑動醫界敏感神經,也讓民眾擔憂健保的未來。
筆者認為,醫界反對某些特定政策,並不代表支持另一種有害的制度,總額預算這個看似合理的政策,實際上會讓醫療環境陷入更大困境,受害的不僅是醫護人員的熱情,更是民眾的就醫權益。
總額預算,指的是健保局每年預設醫療支出上限,所有醫療機構的支出都要控制在這個範圍內,分區總額制則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地區人口結構與前一年度支出分配資源,並對超出基準的部分採階梯式減額給付。
健保局官員說,這樣的設計能保障地區醫院收入,避免某些醫院「衝量」搶奪資源,不過筆者認為,實務上這樣的制度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尤其對重症病患的影響最為顯著。
首先,分階給付制度的邏輯勢必導引資源向輕症病患傾斜,因為,醫院為了避免超額後收入減少,極可能優先選擇處理「成本低、效率高」的輕症病患,至於需要高度醫療資源的重症病患,則採取延後甚至拒絕治療策略,如此將損害最需要醫療支持的病患,尤其是急重症患者。
其次,以歷史數據作為分配基準,顯係忽略需求的彈性與不可預測性,例如地區醫院可能突發疫情或人口快速老化以致超出預算,卻無法獲得足夠的額外資源,這不僅會讓醫院運作面臨壓力,也會讓患者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
此外,分區總額制恐加劇地區間的資源分配不均,偏遠地區醫療機構本就資源不足,若再加上總額限制,其醫療服務品質勢必進一步惡化,而偏鄉居民往往是健康風險較高、醫療需求更迫切的弱勢群體,這種「二次傷害」無疑是對公平性的嚴重挑戰。
德國曾實行類似的總額預算制度,但因其限制患者權益導致醫療不公平,最終被聯邦憲法法院判定違憲,改用更靈活的需求導向型支付模式,德國的改革有效避免了總額預算的種種弊端,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案例。
健保是全民的共同資產,它應該保障每個人都能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因此,改革健保,首要深入切實檢討健保的財務問題,在公平與需求為基礎上,尋求更穩定的財務來源、更靈活的資源分配,並予以偏遠弱勢群體更大的支持,而非僅以定額的預算上限控制成本,誤導整體醫療環境陷入更大困境。
筆者深切期望,政府與健保官員重新審視政策方向,深刻地檢討健保財務的根本問題,捨棄短視的分區總額制度,尋找真正公平且永續的解決方案,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帶來實質的改變。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