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藝的追尋番外篇】李國修演技刺激劉若瑀赴美深造 大師棒喝返台找答案

劉若瑀(左)與李國修(右)同台演出《荷珠新配》。(優人神鼓提供)
劉若瑀(左)與李國修(右)同台演出《荷珠新配》。(優人神鼓提供)

紀錄片《非想非非想》除了記錄表演團體「優人神鼓」成立以來的發展,也回顧創辦人劉若瑀表演觀的變化,尤其她在美國追隨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學習產生的衝擊,更影響她重新思考、探索表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原名劉靜敏的劉若瑀當年因參加「蘭陵劇坊」演出,遇到了吳靜吉博士分享國外百花齊放的表演環境、又受到同台演出《荷珠新配》的李國修出色演技刺激,決心在1983年赴美留學,希望學到更多表演的技巧。但她說,其實進紐約大學也是人云亦云的讀書,喝洋墨水,直到去加州跟葛托夫斯基學習,身體內在的力量被開發,讓她深受啟發。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放下大師,走出自己的路。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放下大師,走出自己的路。

不過葛托夫斯基看了劉若瑀創作的表演作品,問她「妳的文化在哪裡?」,這個「大哉問」彷彿當頭棒喝,促使她想尋找與自己文化的連結。之後劉若瑀又創作另一個作品《誰在做夢》,「當時我覺得已經做了很有思想的東西、想了解莊子,但結果他只問一句:『是妳在做妳的夢?還是莊子的夢?』我覺得好像又被抓包,又做一個自己不懂的事。那時徹底覺得,我不能再待下去,想回台灣。」

返台後,劉若瑀接連策劃表演行動「最長的一夜」「Medea在山上」,又進行「第一種身體的行動」工作坊與演出《基嘉麥許》,遵行老師葛托夫斯基的訓練、引入台灣。沒想到1987年底她到義大利與老師見面,同時演出給老師看,老師一看竟說,「No No No,We don’t do it like this now」,還請義大利的學生來示範。劉若瑀當下愣住,因為這與當年老師在加州的說法又不一樣。

這次見面,劉若瑀開始「放下大師」,在1988年成立「優劇場」,隔年展開「溯計畫」重新探究自己成長的地方與傳統文化。

更多鏡週刊報導
【道與藝的追尋番外篇】陳懷恩追求內容豐富 拍紀錄片一訪再訪文壇大老納悶
【道與藝的追尋番外篇】《非想非非想》重看嚇一跳 劉若瑀哭點竟在這裡
【道與藝的追尋番外篇】30年前兩個夢預言成真 劉若瑀、黃誌群結緣攜手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