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旗下興達海基虧64億後⋯又要投資台智電?郭智輝坦言:非經濟部強迫

為了推行離岸風電國產計畫,中鋼成立興達海基但6年內虧損64億,此次轉頭在投資售電平台,引外界關注。(圖片來源/興達海基)

中鋼公司因配合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成立子公司興達海基,最終卻以虧損64億元收場,近日成為輿論及立委質詢焦點。

經濟部長郭智輝8日在立法院表示,中鋼董事會應對虧損負責,強調該決策出自中鋼內部討論,而非經濟部強迫。

此外,針對中鋼近期參與成立的綠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簡稱台智電),中鋼工會質疑該投資為「另一個錢坑」。對此,郭智輝強調,中鋼若無法與工會充分溝通,隨時可退出該平台。

風電國產化政策推行受挫,興達海基虧損64億

興達海基是經濟部為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要求中鋼轉投資設立的公司,專注於生產風電水下基樁。然而,在六年間兩次增資共燒掉64億元後,該公司未能如預期發展,風電國產化政策因此蒙上陰影。

郭智輝表示,興達海基的決策與執行由中鋼董事會負責,虧損也應由中鋼自行承擔。他認為,興達海基的策略方向正確,但執行過程存在問題,包括學習曲線過長、港口深度不足等因素,導致產業無法跟上風電市場的快速發展。

儘管如此,中鋼仍希望透過轉型繼續經營興達海基。中鋼指出,該公司已完成6座國產化水下基礎,並協助國內20多家供應鏈廠商建立相關技術能力。然而,由於風機大型化需求增加,興達港的水深限制使其難以運送超大型風機基礎,未來業務轉型將是公司存續的關鍵。

綠電平台「台智電」 投資爭議升高

在興達海基虧損事件餘波未平之際,中鋼參與成立的綠電平台台智電也成為輿論與工會質疑的焦點。

台智電成立於2022年底,實收資本額2000萬元,中鋼出資1000萬元,占股50%。該平台目標協助企業購買綠電,滿足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並計劃於2023年展開增資,最終資本額預期達20億元。

中鋼工會批評,中鋼參與台智電是被政府要求進場,實際上承擔了5,500億元的風險。對此,郭智輝在立法院澄清,經濟部並未強迫中鋼參與台智電,投資決策屬中鋼自主選擇。他強調,若中鋼無法與工會充分溝通,或評估後認為風險過高,隨時可以退出該計畫,並撤回已投入資金。

經濟部進一步指出,台智電的股東結構將隨增資而調整,中鋼持股比例將降至12.5%。此外,參與投資的還包括多家民間企業,如日月光、聯電、台達電等,這顯示民間對平台的未來前景抱有信心。

經濟部與中鋼的責任爭議

中鋼工會對興達海基與台智電的投資連番質疑,認為公司承擔了過多政策推動帶來的財務風險。經濟部掌握中鋼20%股權,是否應分擔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虧損與風險,亦引發社會討論。

郭智輝表示,根據《公司法》,興達海基屬中鋼子公司,其經營決策與虧損應由中鋼負責。然而,多名立委對此表示關切,認為經濟部應對政策執行中的失敗負部分責任。

此外,針對中鋼參與台智電投資,經濟部則強調該平台具有商業潛力,並非「政策強壓」,參與股東可在綠電交易中獲利,不存在高買低賣或無法消化的風險。

風電與綠電產業未來的挑戰與轉機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風電與綠電產業的政策與執行均面臨挑戰。興達海基的虧損凸顯產業跨界合作與執行層面的困難,而台智電則顯示綠電交易平台仍需獲得市場與工會的信任。

儘管如此,能源專家認為,中鋼作為國內重要產業領頭羊,應審慎評估投資風險與回報,尋求在政策推動與企業責任間取得平衡。未來,如何透過轉型與創新提升競爭力,將是中鋼面臨的重大課題。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青鳥喊大罷免 台中「盧系立委」首當其衝 考驗盧秀燕抗壓力
警察年改案獨厚警消 所得替代率高達80%?退休警官還原真相
臉書、IG結束事實查核計畫 馬斯克之後...祖克柏、貝佐斯等大佬紛紛「歸順」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