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觀論》美軍沖繩撤軍與大陸軍事現代化的戰略交鋒/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日本防衛省近期宣布,根據2006年與美國達成的協議,將於2025年前陸續撤出駐沖繩的9,000名美軍士兵,轉移至關島、夏威夷以及美國本土基地。此看似減少沖繩民眾對駐軍的抗議壓力,也被大陸解讀為「得償所願」。然而,這次撤軍行動,實則是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部署的戰略再平衡,其背後或多蘊含對大陸軍事現代化的應對。

沖繩作為第一島鏈的核心,是美軍遏制大陸的重要前哨。然而,駐軍撤離並非戰略撤退,而是將防務重點從前線調整至第二島鏈,以提升基地的生存能力,並優化戰略佈局。此次撤軍計畫中,駐軍人數雖然大幅減少,但濱海作戰團等精銳部隊,仍將駐守沖繩,維持對大陸的威懾力。此外,日本自衛隊也將承擔更多防衛責任,成為第一島鏈的主要防禦力量。

「後撤」並非自廢武功,而是強化第二島鏈(如關島)的作戰能力。相較於沖繩,關島所處之地更具戰略價值,能為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提供支援。駐軍撤離的同時,美國也與日本協力投入擴建第二島鏈的軍事基礎建設,進一步鞏固其區域防禦網絡。

美軍的戰略調整,直接回應大陸在航母、戰略轟炸機及長程無人機等軍事領域的快速發展。大陸三艘航母「遼寧號」、「山東號」及「福建號」的相繼服役,以及近期首艘兩棲攻擊艦「四川」的下水,標誌著大陸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飛躍。而船艦投入於東海、南海區域,不僅威脅沖繩等第一島鏈地區,也影響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行動。美軍選擇後撤,旨在避開大陸航母艦載機的直接威脅,同時保留以空中優勢和潛艇反制其航母的能力。

其次,隨著轟-20戰略轟炸機的問世,進一步強化共軍的遠程投射能力。其可能對沖繩及關島基地形成威脅。美軍調整部署,將基地向後推移,避免遭受第一波打擊,同時依靠先進防空系統,與空中兵力應對大陸的空中威脅。

此外,大陸在無人機技術領域的進展,特別是隱身無人載具「攻擊-11」(利劍)的實戰化,為情報收集和精確打擊提供新的手段。無人載具可在大陸軍方的「阻援打點」或A2/AD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威脅來自第二島鏈的後勤支援。

此次美國撤軍的核心在於重新分配資源,除延續亞太戰略再平衡政策外,另一方面亦是應對大陸軍事現代化帶來的壓力:

一、第一島鏈:由日本、台灣等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同時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如濱海作戰團)應對緊急情勢。

二、第二島鏈:作為戰略縱深,確保美軍在開戰後的持久作戰能力,並以長程打擊力量壓制大陸的軍事行動。

美軍沖繩撤軍表面上讓大陸在輿論上佔得先機,但實際是戰略再平衡的一環,旨在應對大陸軍事現代化帶來的壓力。透過強化第二島鏈作戰能力,與依賴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美國保持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掌控。然而,隨著美中軍事競爭加劇,區域內的和平穩定將面臨更大挑戰,各國如何在兩大強權間維持平衡,將成為影響未來局勢的關鍵。(照片示意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