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冷氣團發威 凍傷全球
中共中央於去年12月召開202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了穩定國內總體經濟所帶來的社會經濟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於會後談話明確指示三大經濟政策方向,包括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提高赤字率增進財政效果,以及打好政策「組合拳」等。這些政策其實已在今年陸續執行,但在中央經濟會議後仍繼續強調,並要求全黨貫徹,可深切感受到中共面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壓力。
相比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兩者有許多相同之處,包括強調黨的領導、高質量發展目標、穩中求進等政治宣示,甚至總結論的九大政策任務亦都相同,足見中國在疫情之後面臨的經濟衰退仍未有效緩解,主要任務未達預期。雖然內容有許多相似,但2023年焦點放在疫後經濟及創新科技,展現出對復甦的期盼;2024年則較多憂心面向,更多積極喊話及提振信心。
今年有一段論述很值得外界注意,以「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來闡述國內經濟問題發生的原因,包括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等。「外部壓力論」雖曾出現在2023年談話中,但當時並未點出其「帶來的不利影響」,而是單純將之視為眾多挑戰之一。
從用字的轉折幾乎可推斷,如果中共中央認定外部壓力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因,也就意味著進行中的「組合拳」最多僅能止穩,而無法讓經濟下行的頹勢反轉。因為短期內不可能期待美國、歐盟及日本改變其對中國的「競爭戰略」,而必須仰賴中國持續的「科技創新」,構建新質生產力產業鍵來提振經濟,和有序包容、有效成長的「國際外交手段」來突圍,而這兩項工作並非一蹴可幾。
2023年在提及九大政策任務時,「科技創新」是在「提振消費」之前,今年會議則將「提振消費」提高至首要任務的位置,即「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且在談話中也多次提及內需的重要性。
而在外貿政策方面,關於「一帶一路」僅一句帶過,態度轉為緩和,這與2023年的氛圍極為不同。此外,最為國際爭議的「產能過剩」問題則仍隻字未提。在此氛圍下,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貿易緊張關係將難以緩解。
綜上所述,無論是政策任務優先順序的調換,或是對外經貿擴張的緩和,都指向「先安內,再攘外」的思維,透露出目前中國積極利用「內循環」維持經濟穩定為其戰略優先,遠勝其他經貿政策;會議中也強調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這些思維,除了確認中共視美中戰略競爭是一長期的「新常態」關係,更積極合理化、鞏固黨中央的領導。
中共經濟即將緩行著陸是確定的,但何時能重新起飛,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不過全球經濟增長其實沒有樂觀的本錢,因為其增長力道約1/3來自中國。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確認寬鬆貨幣路線,亦讚揚了去年9月的救市政策,更指出必須讓房地產止跌回穩。平心而論,中共的政策將有助於提振其國內金融投資及需求信心。中國內部經濟若能穩定,一般預期將有助於全球貿易及傳統產業的止跌。
然而,我們並未看見北京政策對於吸引外資歸隊有太多誘因,尤其美中都已認知到「未來新常態的戰略競爭」下,中共恐會持續將「產能過剩產業出海」。 換言之,即便中國國內需求止跌回穩,這波中國大陸經濟的冷氣團還將持續發威,全球經濟仍需審慎以對。(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