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距離》之二 廢死之路能否前行

台灣多數民意支持死刑,甚至視廢死為洪水猛獸,政治人物也避而不談,在關於死刑的憲判字第8號出爐後,台灣的廢死之路還走得下去嗎?

憲判字8號出爐 沒有贏家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說:『(原音)大法官的釋憲就是跟我們八成以上民意背道而馳,這樣變成是已經實質廢死,台灣現在真的沒有理由跟沒有空間做廢死的一個條件。在有重大惡行犯罪者還沒有防治之前,有死刑的嚇阻做最後一道防線,這是司法正義最後一道防線。』

行政院長卓榮泰說:『(原音)委員,我很負責任的跟你們說明,憲法法庭所做的這個解釋不是廢死、並非廢死,也沒有廢死。』

洪孟楷說:『(原音)但是它已經實質走向廢死的方向。』

卓榮泰說:『(原音)它不是廢死,我們死刑還是存在。』

憲法法庭在今年9月20日做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死刑有條件合憲,但立下三審應有強制辯護、應經言詞辯論、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應採一致決等高門檻,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洪孟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9月24日院會中的這段答詢,顯示出台灣社會在解讀這次判決上的分歧。在許多人眼中,對死刑設下重重關卡形同「實質廢死」;但對長期推動廢除死刑的人來說,死刑依然存在,且因加嚴條件而顯得更具正當性,這個判決如同一大挫敗。

台灣冤案平反協會理事長羅秉成便對這次釋憲結果表達失望。羅秉成說:『(原音)台北大學辦了一場研討會,有一個學者講的巧妙了,這個學者直接說這次判決毫無論理,只有結論、沒有論理,他沒有去正立死刑合憲的合理性跟正當性的理論基礎是什麽,他只有一些民意啦、歷史脈絡啦、文化啦,就講這個,他說這個不是法律論理,法律論理不是提供這樣的一個基礎來正當化你的判決理由,所以他用一個用語很好玩,他說有人在講有些運動是借著閃躲來前進,他認為大法官閃掉很多的關鍵,都有辯論、都有講,但是他就是不正面處理。我認為他們就是沒辦法去面對這種龐大的政治後果的壓力。』

台灣民意多數支持死刑。(劉品希 攝)

死刑民意高漲 政治人物噤聲  

『(抗議口號)公平誠實,尊重生命的價值!我們不要成為下一個被害人!反廢死!要正義!』在死刑釋憲後,許多民眾高舉白玫瑰,站上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高喊著他們的訴求。

在台灣歷次民意調查中,多數贊成死刑,甚至有調查顯示高達8成以上,每當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判死」的聲浪更是排山倒海,主張廢死者則被視為洪水猛獸,甚至在網路上遭到謾罵與詛咒,在充滿對立的情緒下,台灣社會該如何理性討論這個議題?

王婉諭說:『(原音)我想現在政治上的對立或是衝突,或者是利用仇恨在操弄政策的情況,我個人是覺得非常的泛濫或者是悲傷的。我認為唯有促進對話和促進理解,大家才有可能思考更多元和更多面向的事情。我覺得從政治上面做會是比較有效的,因為某種程度,跟一般大眾由下而上來談的話,我覺得政治的角色其實是更具有話語權的。』

被害者家屬、也是時代力量黨主席的王婉諭,坦言自己直至今日仍有許多時候必須與痛苦及仇恨共處,但身為政黨領袖,她認為政治人物應帶領社會展開理性且就事論事的討論。只是,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下,真能如此?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說:『(原音)大安的朋友也該好好的想一想,如果苗博雅進到了立法院,他今天在立法院的殿堂高喊要廢除死刑、他推出法案要廢除死刑,各位能接受嗎?羅智強是主張依法執行死刑,苗博雅主張堅持廢除死刑,台灣民眾可以好好想一想,我們過去過度保護加害者的這樣的法制,需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在2024年台北市大安文山區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因獲得民進黨支持的社會民主黨籍議員苗博雅曾擔任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Taiwan Alliance to End the Death Penalty, TAEDP)法務主任,對手國民黨籍候選人羅智強猛攻廢死議題,雖無法論斷這是否為勝負關鍵,但苗博雅確實遭到許多質疑,最後敗選。

2022年2月,英國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和台灣廢死聯盟公布一份共同委託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卡羅琳霍伊爾(Carolyn Hoyle)及東吳大學教授黃秀端於2021年進行的「台灣立委對死刑之意見調查」報告,僅38名立委同意面對面訪談,在匿名的情況下,61%支持廢除死刑、39%偏好維持死刑,但在檯面上,廢死議題如同「毒藥」,政治人物幾乎無人願意談論、更遑論表態。在2024年大法官人事同意權審查過程中,是否支持死刑也成為在野黨評斷的關鍵。

對於目前的政治環境,曾在2017年至2024年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羅秉成,坦言自己當時感到煎熬與痛苦。

羅秉成說:『(原音)我在行政院負責人權的政策,大概我第一年做政委就開啟跟歐盟...有一個台歐盟,台灣跟歐盟的人權紙上會議,他們一直不解,他們看到台灣能夠通過婚姻平權的立法,那為什麽在廢除死刑做不到?他們也知道民意是不支持的,那他也說他們也一樣民意不支持,但這個就是一個政治的意志的決定,他希望說我們這些政治的菁英們應該要有一個好的認識,是你可能是背離民意,但是這個價值是值得你去追求的,他們當然是這樣鼓勵你。』

2017年至2019年,經由釋憲、立專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婚的國家,根據民調顯示,同婚的支持度在開放後大幅提升,當時在行政院負責推動社會對話溝通的羅秉成,原本認為「廢死」議題也可能會經此路徑帶動民意翻轉,但顯然事與願違。

羅秉成以為「廢死」議題可能循同婚路徑帶動民意翻轉,但卻事與願違。(歐陽夢萍 攝)

羅秉成說:『(原音)我本來是比較天真的想說,挨住這種政治壓力、頂住這個逆風,然後一口氣就讓它過,過了以後呢,收拾戰場,社會對話溝通可以在這種基礎底下再來做。同婚就是說你如果以當年的背景來講的話,國民黨也有立委願意支持、也可以表態,民進黨也有;但是你如果以死刑來講的話,都默聲啊,甚至是倒過來指責,指責大法官,那個壓力的程度,我認為真的不同,以至於說他們頂不住了。短時間內要以立法方式、由民意機關來決定這一題,沒有機會了,短期內沒有機會,那個整個形勢你看得出來,只會加碼、不會減碼。

高思博說:『(原音)我不贊成法界菁英常常想要用法律去試圖改變一般人的價值觀,我認為這種做法正當性是很有問題的,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危險的。』

事實上,包括匈牙利、南非、立陶宛等國皆是透過釋憲廢除死刑,但在台灣,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高思博認為8成的民意不容被忽視。

高思博說:『我覺得更不能把他們當作是...好像是就是一群缺乏專業的人的意見,我覺得輕忽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這種道德感或者是法律感情是不對的,因為事實上司法公信力很大一個程度要靠社會上大多數人願意相信你是在維持正義的這個認知,如果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認為說你根本跟社會上的正義觀有相當的偏離,這個司法是站不穩的。』

受訪民眾說:『(原音)我支持死刑,因為他必須為他所做的付出代價。』、『(原音)我支持死刑,因為殺人者太殘忍,不應該讓他再危害社會。』、『(原音)我贊成死刑,因為犯人者他本身就是一個不重視生命的人,他不值得被尊重。』、『(原音)我贊成死刑,因為死者家屬的心情也必須要被照顧。』、『(原音)我贊成死刑,因為殺人者償命,天經地義,必須被處罰。』、『(原音)我贊成死刑,因為殺人剝奪了別人的生命,就應該要付出代價,負起社會責任。』

面對支持死刑聲浪居高不下,政治力量也因此卻步的情況下,在台灣,「廢死」議題是否已被劃下休止符?

「廢死星期四」座談會主持人: 『 (現場音)我們今天是廢死聯盟就今年9月20日憲法法庭就死刑是否違憲作成判決,也就是113年度憲判字第8號判決之後的系列講座第一場,我們今天邀請到的是曾經針對廢死聯盟救援中的個案王信福,也就是這次死刑釋憲案聲請人之一的王信福,她寫成《流氓王信福》一書的作家張娟芬老師。』

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廢死聯盟都會邀請不同的專家、學者討論死刑相關議題,並歡迎民眾報名參與。這個名為「廢死星期四」的座談已從2016年舉辦至今,而今年10月底的這一場,正是針對憲判字第8號進行討論與對話。

蘇姓學生說:『(原音)他已經發回了更審,一個判他死刑、一個判他無罪,他到底該死還是不該死?』

張姓學生說:『(原音)我覺得這種方向,如果他有疑慮的話,就不能走死刑這一塊,我在講的是那種極端個案、罪證確鑿的那種。』

蘇姓學生說:『(原音)你在講的是憲判八說的最嚴格標準、全部一致決?。』

張姓學生說:『(原音)對。』

「廢死星期四」座談會。(歐陽夢萍 攝)

社會溝通持續進行 盼理性對話

在一家獨立書店不大的空間裡,10多人分坐在不同角落,一半是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他們都是因為要完成學校的作業而報名,其中包括一起來參與的蘇姓學生及張姓學生,被問到是否贊成廢除死刑,兩人想法不同,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在經過3小時的座談後,兩人雖然仍沒有定見,但都認為這讓他們開啟了更多思考。

蘇姓學生說:『(原音)死刑真的完全不該被存在嗎?它真的沒有它所謂的正當性嗎?如果真的要說生命權是最高的、不可侵犯的,那為什麼憲法第八條是規定自由要被憲法限制,但不是生命權?但確實有誤判的可能性存在,這種東西就會被政府拿來當作是他的工具,那他就不會有一定的必然的正當性,所以這還是在一個拉鋸之間的,應該是說兩個價值觀之間的對立啦,所以我還是沒辦法採定一個立場。』

張姓學生說:『(原音)我覺得我會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跟多去幾次這種講座,聽聽看他們更多面向的想法,但是畢竟死刑這個東西本來就存在,所以討論死刑存在的必要性的人本來就比較少。我們可以去思考的是死刑它存在究竟有沒有必要,所以我覺得可以多看看不同角度的文章,然後更去思考這件事情。』

高思博說:『(原音)它是一個尖銳、對立的一個議題。司法的實務上有很多眉角,那個是社會大眾在做相關的判斷前應該要知道的,所以我們確實應該把現在司法實務的一些這個訊息,由專家學者來好好提供給社會大眾,讓他們可以在知道這些訊息的情況下做參考跟判斷。所以我們最後會決定採用審議式民主來希望達成社會溝通。』

贊成死刑的中華人權協會在今年7月舉辦了2場公民審議會議,希望了解民眾在獲得充分的資訊與討論後做出的決定。共141名民眾參與這場會議,會前贊成死刑與反對死刑的比率約8:2,會後調查,雖然這個比率不變,但兩邊人數都下滑,反而是不確定者增加。

高思博說:『(原音)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的重點,就是本來一些抱持著非常直覺、堅定的信念的人,都在聽到了專家學者提供意見以後,他們開始對死刑出現了比較多層次的一個思考,就這個議題他們就覺得沒有這麽簡單,很多時候變成要看這個狀況。我們就把這些資訊都提供給大家,所以也許會動搖了某些人本來在沒有這些資訊裡面的一些直覺的想法,那我覺得這是審議式民主應該要達到的一個結果。』

羅秉成說:『(原音)這種對話溝通,因為這種網絡環境的變化,它更加的困難。』

羅秉成在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曾兼任行政院發言人,這讓他對於輿情的形成與發酵特別敏感。

羅秉成說:『(原音)網路時代的言論的那個發散,還有言論的那個對話,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對話。第一個,它的散播率非常的廣,那你要找誰對話?每個藏身在鍵盤後的每個你不可知的人對話?然後所有的這種社交媒體、這些APP,它們都是一種輕薄短小的訊息的交換,那死刑這種議題不容易在三言兩語間去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不容易的。』

除了意見的對立外,羅秉成更擔心的是群眾的冷漠,若對死刑議題已有理所當然的決定,認為不需要或沒有討論的空間,將使廢死運動停滯不前,這些都是死刑釋憲後的最大挑戰。

羅秉成說:『(原音)像這種議題,就是要由政治菁英去帶領,但是如果政治菁英沒有那個政治的意志跟決斷力的話,那就退回來群眾,退回來群眾的話,那這種議題就難以被有效討論。就是說你的對話方式就不是開什麽研討會啦、簡單的直播,而是你能不能更加的勇敢,下那個戰場,如果它是一個戰場的話,去迎戰、對死刑挑戰,但老實講是不一定有成效,你只是會讓那個戰局更加的混亂、難以收斂,甚至讓更多的那種酸言冷語,就像廢死他們面對這些事情淹沒。這種難題或這種困局怎麽走得出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很困難,真的很困難。』

廢死路仍難行 推動者耐心等待發酵

廢死聯盟林欣怡說:『(原音)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午安,我的同事邀請我來這裡做一個15分鐘的短講,大家都想要逛攤位,但是大家在逛攤位的同時,你不用到這裡來沒有關係,你可以把耳朵借給我,聽聽看我們想要講什麼。我叫做林欣怡,我是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執行長,沒錯,就是你們以為的廢除死刑推動聯盟。15分鐘我們不能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的攤位在這裡,拜託大家來跟我們互動,來問我們問題,追蹤廢死聯盟的臉書、我們的IG,然後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做一個深入的溝通。謝謝大家,謝謝。』

11月下旬舉行的「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集結來自各地的出版單位、獨立書店與創作藝術,在擠滿攤位及人潮的市集中,廢死聯盟的旗幟顯得有些突兀,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拿著麥克風,試圖在高分貝的音樂及嘈雜的人聲中進行短講,而面前,只有幾個坐下歇腳的人。

林欣怡說:『(原音)像這樣的擺攤,如果真的有人想要來問問題、想要來對話,我也會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只能希望大家會覺得,啊,廢死聯盟也來這裡了,然後如果有機會,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攤位,然後可以跟我們有個互動,大概也只能這樣了。我覺得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吸睛,可能我就會得到的是更多的罵,可是可能就有人注意到我們,那如果他們願意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我們就有可能有機會讓他們跟我們更黏著,然後慢慢、慢慢往外擴。』

11月下旬舉行的「草率季」,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在音樂及嘈雜人聲中進行短講。(歐陽夢萍 攝)

林欣怡坦言憲判字第8號對他們來說不僅失望,更是挫敗;而網路,確實讓議題傳播更為快速,但也帶來更多挑戰,包括難以深入論述及溝通、黏著度不高、假訊息充斥,加上「同溫層」及「沉默螺旋」效應,更讓廢死運動難以突破。不過,林欣怡認為,經由釋憲的過程,廢死運動在論述上建立了更多基礎與了解,未來除了利用網路,也會持續現有的殺人影展、展覽及座談等傳統方式,且擴大社會溝通的工程。

林欣怡說:『(原音)我覺得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種可能性,比如說跨團體合作,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覺得議題它是有交織性的,比如說你可以在司法的議題上面或死刑的議題上面看到階級的議題、看到性別的議題,然後我覺得這些甚至有可能跟勞工議題都有關,我覺得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那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跟跨議題去做串聯、去做合作。那所以這會變成說廢死聯盟我們不是只關注我們的議題,我們也關心台灣廣泛的民主跟人權跟自由相關的這個議題,因為我會覺得整個的體質更好,你才有可能更往前進。』

死刑議題在台灣已爭論20多年,每次發生重大刑案,便會觸動這條敏感神經,但對於這個牽涉生命與正義、人權與價值觀的複雜爭議,台灣社會始終缺乏理性的溝通與思考,而這次釋憲所開啟的論辨,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至於這次釋憲結果,不論贊成或反對死刑方都不滿意,且都認為之後將聚焦於釋憲後的相關修法,短期內沒有機會及能量做出改變;但如果要問,台灣的廢死之路是否已走到盡頭?在林欣怡看來,雖然這條路確實變得更加艱辛與漫長,但遠處仍有指引他們繼續前進的亮光。

林欣怡說:『(原音)我覺得如果我把那個在網路上面謾罵的那些人,用很可怕的、或者邪惡的語言謾罵的那些人當成是支持死刑的人的話,我會錯誤判斷運動的方向跟策略,因為我覺得那些人是支持死刑人裡面的千萬分之一。我都會提醒我的同事說,他們不是的,真正支持死刑的人是就在你身邊、你的朋友,他可能他跟你一樣,但是他就是有一些過不去的檻,然後你的媽媽可能也是、你的朋友可能也是,所以你要想的是你要怎麼跟這些人對話。你只能盡量準備好,但是哪一天會到來,可能早一點、可能晚一點,是你不知道的,我現在只能覺得我們要有耐性等待發酵。』(央廣記者歐陽夢萍、劉品希專題報導)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正義的距離》之一 憲判8未解的難題
趕在川普2.0之前 拜登為37名聯邦死囚減刑
支持廢死?張文貞:遵守憲法法庭判決「死刑是合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