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潛伏 選擇性緘默症≠害羞

選擇性緘默症是常見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背後隱藏著深層焦慮。此為示意圖,與文中個案無關。(鄭郁蓁攝)
選擇性緘默症是常見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背後隱藏著深層焦慮。此為示意圖,與文中個案無關。(鄭郁蓁攝)

8歲的小涵是家人眼中的開心果,但面對陌生人時,卻變得沉默寡言,上課被點名也低著頭一聲不吭。媽媽以為是個性內向,長大就會好,但上小學後依然如此,診斷出選擇性緘默症。專家指出,選擇性緘默症並非害羞,背後隱藏著深層焦慮,是一種需要正視的心理障礙。

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中,女主角就罹患選擇性緘默症。身心科醫師鄭佳益指出,選擇性緘默症是常見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背後隱藏著深層焦慮。這些孩子在熟悉的環境裡能自由交談,但在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時,因強烈的焦慮情緒而無法開口。經藥物和心理治療,小涵的情況慢慢改善,如今已能和幾位同學小聲交談。

鄭佳益提醒,選擇性緘默症可能對學業、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常見特徵包括:1.在家中與家人能正常交談,但在學校或陌生環境中完全沉默,2.孩子對自己的狀況感到困擾,但卻無法改變,3.情況持續1個月以上,影響生活功能。

選擇性緘默症是可以改善的,但需要耐心的陪伴。家長要調整自己的焦慮,避免將焦慮傳給孩子,專注於孩子的優點,讓孩子知道不只有他害怕說話,也有許多小孩一樣害怕。

另外,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討論他們的情況,可適時鼓勵和肯定每一次進步,專注於當前的困難,逐步克服,避免過度憂慮未來。若家長也有社交焦慮,可透過與鄰居互動建立身教。

遇到親友打招呼時,鄭佳益建議給孩子5秒鐘嘗試回答,避免立即代為回應,若孩子未能回答,可引導孩子與家長對話,再逐步過渡到直接與他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