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總統卡特辭世 功過評價兩極
記者廖子杰、賴名倫/綜合報導
美國前總統卡特29日以百歲高齡辭世,軍旅出身的他,在1977至1981年總統任內,因大力限武裁軍、強硬與我斷交,以及應對伊朗人質危機失當,遭致各界廣泛批評;卸任後雖投身人道主義事務並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身後仍留下兩極評價。
海軍出身 任內與我斷交
1924年在喬治亞州出生的卡特,二戰期間進入美國海軍官校,畢業後加入潛艦部隊;1953年以上尉軍階退伍返鄉,接手家族經營的花生農場有成。他投入政壇之後,平步青雲,僅擔任過一屆州參議員和一任州長,便擊敗尋求連任的福特,於1977年就任第39任美國總統。
然而,海軍出身的卡特,外交政策延續前國務卿季辛吉主導的冷戰「低盪」政策,除大力裁軍,還積極拉攏中共,緩解美蘇衝突。在其主導下,美國於1978年12月,在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同意下,逕自宣布與我斷交、轉而承認中共政權,對我國際地位和利益造成重大傷害。
其後,在1979年11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期間,卡特批准的秘密軍事救援行動失利,造成數名特戰菁英殉職,更使52名人質遭劫長達444天,直到下任總統雷根就職當日才獲釋;不僅令卡特飽受批評,應對危機失當也成為連任失利關鍵。
投身人道工作 獲諾貝爾和平獎
卡特卸任後,1999年應我國國策研究院邀請來訪時,仍堅稱斷交決策符合美國利益,還強調一手促成《臺灣關係法》;由於該法簽署過程艱辛,有賴美國參眾議院友我議員與各方人士奔走促成,因此這番言論廣遭外界質疑。不過,他以卸任美國總統身分訪臺、與故前總統李登輝會面,仍被視為是為斷交決策做出彌補。
此後,卡特憑藉國際人道主義工作出色貢獻,2002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各界普遍認為,卡特卸任後較在任時更為稱職,因此獲得「模範卸任總統」美稱。如今,卡特以百歲高齡離世,象徵著冷戰時期領袖皆已走入歷史。美國總統拜登以「失去一位傑出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表達哀悼;前總統小布希則推崇卡特「樹立服務榜樣」;總統當選人川普、前總統歐巴馬及其夫人蜜雪兒,亦紛紛發文致哀。
卡特在伊朗人質危機期間決策應對失當,使其任內政績評價兩極。(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卡特卸任後積極投入人道主義工作,200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卡特於二戰期間加入美國海軍。圖為卡特家鄉今年10月1日獻給他的百歲生日祝福。 (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