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逝世 美國對中政策從交往轉為競爭抗衡 國家利益至上不變

美中台關係。(合成圖)
美中台關係。(合成圖)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逝世。在冷戰背景下,卡特採取「聯中制蘇」策略,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對台灣國際地位帶來嚴重衝擊。如今美國對中全面交往策略已然轉變,但美國外交路線仍以自身利益為核心,面對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將就任,台灣在美中互相抗衡的大框架下,仍要彈性、靈活調整外交腳步。

卡特任內與中華民國斷交 遭批背棄盟友 

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而他任內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決定,也再次被提起;中美建交將近50年,美國對中外交策略已經轉變,美中台三邊關係也隨之被影響。

冷戰時期美蘇兩強對峙,美國對中國外交路線出現變化,從尼克森(Richard Nixon)任內即可嗅出端倪,卡特採取「聯中制蘇」策略,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卡特的決定,讓台灣外交處境頓失依靠。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說:『(原音)那時候對台灣是蠻大的震撼,我們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還沒有那麼多國家背棄我們,因為美國還是我們的邦交國,我們還撐得住。可是到1979年,美國跟中華民國正式斷交後,整個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就失了最大依靠,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卡特在美蘇對峙下,考量美國最大利益,選擇轉而與中國建交;美國國會不滿行政部門的建交決定,主導通過制定台灣關係法(TRA),藉此平衡以維繫美國西太平防衛能力。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說:『(原音)原本其實承認中華民國,後來撤銷外交承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其實並沒有平衡。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就是在平衡,美國要持續維繫台灣防衛能力,美國要發展西太平洋防禦能力,抵抗所謂的威脅或入侵。』

交往策略已式微 抗衡中國的美國最大利益是什麼?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國建交,冷戰兩強格局轉變;經過將近半世紀的發展,美中關係也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隨著美中競爭日益激烈,對中「全面交往」策略面臨檢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第一任期開始至今,美中關係競爭態勢持續,隨著川普將重返白宮,川普政府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引人關注,而台灣在美中關係大框架下又該如何因應。

蔡榮祥表示,自川普第一任起,美國開始檢討對中交往政策,認為至少要脫鉤或去風險化,也確立了美國對中關係的路線;且中國近期不斷以灰色地帶戰略侵擾台海、南海,也對美國印太秩序形成挑戰。

蔡榮祥認為,在美國內部,交往政策已非主流,川普應會延續第一任的做法,透過關稅手段降低美中貿易逆差,和延續美中科技戰。他說:『(原音)在拜登總統時期強調競爭,在川普總統時期強調抗衡,強調中國是修正主義者。我相信川普第二任期應該會持續第一任期的對中國的美中貿易戰,用關稅手段迫使中國降低美中貿易逆差。拜登總統基本上以科技上,我想川普總統也會延續這個。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來,交往政策已經不是主流。』

邀習近平參加就職典禮 川普的外交路線引關注

不過,何志勇指出,美國國力下滑,川普重返白宮,當務之急是整頓美國內部經濟,並不希望對外關係有過多紛爭,從川普主動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可看出美國有意緩和兩國關係的用意。

何志勇表示,若川普希望分散風險,台灣也應思考美國的最大利益是什麼。他說:『(原音)你看他現在又釋出善意,邀請習近平參加美國的總統就職典禮,在美國史上有紀錄以來,一百多年,美國從來沒有邀請過外國元首參加總統就職典禮。不管習近平最後去不去,我覺得這都是一個善意的表示,因為從來沒有總統外國元首出席。我覺得這樣格局下,台灣要想想川普要什麼?主要是美國對外關係有一些波折,或是戰爭,也希望跟中國大陸有好的貿易關係,那才是最主要的。』

何志勇表示,美國以孤立主義立國,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美國都沒有派出地面部隊進入他國領土;他認為在美國將重心移回內政的情況下,世界警察的對外關係可能重回過去孤立主義的做法。

蔡榮祥則指出,無須擔心台灣可能因此成為美國的棋子。他表示,川普採取的是單邊主義,並非傳統的孤立主義,美中的貿易矛盾不涉及台灣;且在台灣關係法的規範下,國會也會監督行政部門是否履行諾。蔡榮祥表示,中國在台海周邊持續挑釁,川普所謂增加國防經費、台積電海外設廠等說法都是談判籌碼,並不代表美國會放棄台灣。

蔡榮祥表示,美國與中國未來相互抗衡的模式將延續,他對川普上台後的台美關係審慎樂觀,川普任內對台灣提供近183億美金的軍售,這也體現了共和黨要「以實力達到和平」的態度。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製造業景氣燈號續亮黃藍燈 明年不均勻復甦料將延續
川普挺強生續掌眾議院 盼立即開展施政
川普涉性侵作家判賠500萬美元 美上訴法院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