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觀論》兩岸元旦演說:統一願景 V.S 民主價值的較量/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民國114年,即西元2025年,兩岸領導人分別發表了元旦演說。北京的習主席提及「兩岸一家親」及「祖國統一是歷史大勢」,而台北的賴總統則聚焦於民主價值、經濟發展與國內治理,並未提及兩岸議題。這種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兩岸在內政、外交等方針上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政策焦點的差異:統一與內政

習主席的元旦演說,延續其一貫的對台政策基調,強調「和平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性,並以「兩岸同胞一家親」的語調,試圖凝聚兩岸情感聯繫。同時,這種表述也展現北京對台政策的長期性與戰略耐心,試圖穩定兩岸局勢,避免因國際緊張局勢而引發過度的對抗。

相較之下,賴總統的演說集中於內政與國際議題,並以民主價值為核心,展現其對台灣內部經濟、社會公平及國際角色的關注。這種取向符合其作為總統的選舉需求,試圖鞏固其執政形象,爭取更廣泛的支持。然而,獨缺的兩岸議題,則顯示其對該問題的謹慎處理,可能為了避免讓北京找到「合理藉口」,好比去年國慶的祖國論論述。。

二、演說受眾與國際訊息的傳遞

北京方面的演說,既是對內凝聚國民共識的工具,也是對國際社會的一種宣示。通過重申「一國兩制」及「和平統一」的主張,意在穩固其對台政策的正當性,同時應對美國及其盟友對台灣問題的關注。

台北方面,則更傾向於向國際社會傳遞台灣的民主形象,以挽回不慎支持韓國戒嚴的失誤,並強化其國際參與的重要性。選擇回避兩岸問題,可能是基於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微妙平衡的考量,避免在敏感時期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緊張。

三、隱含的戰略意涵:主動與被動

習主席對兩岸關係的高調表述,展現出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動性與戰略耐心。通過不斷強調「統一」的歷史必然性,試圖在國內、外,形成對其政策的長期認知,甚至可能影響台灣社會內部的輿論與民心動向。

而賴總統專注於台灣內部問題,顯得更為務實與保守。在其面對國內壓力與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時,這種低調的處理方式,或許是避免激怒北京,同時向國際社會強化台灣作為民主堡壘的形象。

四、兩岸政策的分歧與未來展望

兩岸領導人的元旦演說,相較之下呈現鮮明對比的一幕,反映雙方在政策目標、國內需求與國際戰略上的分歧。北京希望通過兩岸議題凝聚民族共識,並向國際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的不可動搖性;而台北則更致力於透過民主價值與經濟表現,強化內部穩定,避免讓兩岸問題主導其政治議程。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將繼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美中博弈的持續發展,以及台灣內部的政治動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平衡內外需求、管控衝突風險,將成為穩定台海區域安全的關鍵。

整體而言,元旦演說後的兩岸發展,將進一步受美中博弈、國際輿論及台灣內部政治動態影響。北京的主動進逼與台北的穩健應對,預示著2025年的兩岸關係,仍將在不對稱的格局中持續角力。

因此,為避免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在處理分歧時,或許需要更多的務實溝通與對話管道,以防止誤判引發區域緊張升高。在這場局勢緊張且不對稱的賽事當中,如何在各自立場與現實壓力間找到平衡,將決定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照片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