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沈佩瑤台北6日電)首例Omicron BA.5本土病例現蹤,醫師強調無論BA.4或BA.5傳播力都增強,研判8月恐有一波流行,單日確診數恐回升至5萬例或更高,籲打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預防。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為有效預防重症及降低死亡率,經專家會議討論決定,增加抗病毒藥物開立比例,鼓勵醫師在符合開藥原則下,盡量開藥。並從即日起即針對65歲以上長輩專案列管有無服用抗病毒藥物,提醒市民朋友就醫時,可向醫師詢問是否符合服用藥物資格,以減緩確診不適症狀。陳其邁指出,確診民眾可請親友取藥,或由藥師代為送藥,高雄目前執行送藥件數及抗病毒藥物使用人數,兩者均為全國第一,呼籲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預防重症有很大幫助。此外,社區接種站仍持續施打疫苗,目前長輩第四劑疫苗施打率逐步提升,已經高於全國平均值,未來仍會持續增加。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感染醫學科主任李允吉醫師出席防疫記者會時說,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注意事項、服用對象及藥物交互作用。他從中央公布確診死亡病例及實驗數據分析,高風險族群如早期服用抗病毒藥物Paxlovid,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重症率,強調Paxlovid副作用有味覺異常、腹瀉、頭痛、噁心、嘔吐等,均為短暫輕微症狀,提醒民眾快篩陽性後,應儘快視訊診療,符合用藥資格者應於發病五天內及時用藥,以降低COVID-19併發症。李允吉醫師進一步說明,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日內之12歲以上
多年以來,癌症一直是台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根據WHO報導,「遠端轉移」是大部分癌症病患的主要死因。 據Scitable的資料顯示,腫瘤在初期時,先是被局限在細胞組織的包覆之下,此時稱為良性腫瘤。但在突變之後,壞細胞會入侵相鄰的組織,這時就稱為惡性腫瘤,或稱癌症。 不久前《薄世寧醫學通識》作者薄世寧醫生表示,癌細胞會在體內快速地生長、分裂、甚至轉移,主要是因為人體缺乏可偵測與辨識出癌細胞的免疫
(中央社東京6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全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走高,今天新增確診病例是近兩個月來再逾4萬例;其中東京新增8341例,時隔約3個月單日新增再逾8000例。
台灣近期出現許多兒童重症,其中多數因為併發腦炎而喪命,站在第一線的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為了救治一名3歲男童,儘管投入許多藥物跟治療,但經過60個小時,寶貴性命還是被病毒奪走。小生命消逝的無力感,親手進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小暑是24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每年國曆7月7日或8日。暑代表炎熱,小暑則可簡單理解為小熱,主要指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但還不到最熱時,所以叫小暑。 小暑濕熱正值初伏前後 以為中暑恐是心臟出問題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台灣的天氣常傳變成高溫而午後有雷陣雨的型態,其關鍵就是濕跟熱,容易導致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這時千萬別輕忽以為是中暑,小心是心臟出問題。 小暑節氣必須養心,心屬火臟,夏天水分流失快,周宗翰說明,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容易變濃稠,而產生血栓;塞到腦部就變成中風,塞在心臟或是血管,就會引起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而處於高溫如37、38度環境的溫度,身體體溫也會跟著升高,皮下血管擴張,回到心臟的血流量也顯著增多,心跳會加快,此時心臟必須打出更多血液,以充填擴張的血管,因此會增加心臟負擔。 暑氣通於心! 夏天心臟出問題常以非典型症狀出現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也就是說心相當於一國之君,是人體五臟六腑的主宰。心主火,夏主熱,心與夏天有同氣相求的
彰化一對林姓父子,2019年服用抗肺結核藥物後,陸續因為猛爆性肝炎和肝癌過世,一下子走了兩名親人,家屬無法接受,質疑是肺結核藥物造成肝臟損傷害命,家屬申請藥害救濟,爸爸獲得85萬救濟金,兒子被認定死因無關用藥,沒有獲得救濟金,家屬也將再提起訴願!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6日電)香港今天新增2815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較昨天增加500多例。過去一個月單日新增入院及累計住院確診人數都呈上升趨勢,目前累計住院人數較6月初增加1倍。
本土首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研判,可能是親友接送境外移入個案過程中被傳染。對此,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林應然分享正確的消毒方式,也提醒BA.5進到台灣本...
近日媒體報導,47歲台語歌手葉勝欽於今年3月因罹患骨髓癌病逝,讓許多親友及粉絲都相當震驚。醫師就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其實相當常見,但因容易被誤會是正常老化或是其他慢性疾病,導致診斷不易,已提醒若出現5大警訊,就要當心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6)日宣布新增34499例本土病例,78例境外移入以及95例死亡病例。 ▲今日新增275例本土中重症以上個案。(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的死亡病例為90多歲到5歲以下,有87人有癌症等重大或慢性疾病,且有37人未接種疫苗。最年輕的是名1歲大男童,有先天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發病症狀為餵食量減低發燒與缺乏活力等,急診中發生心跳停止情形,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先天神經系統疾病的共病。 ▲95例死亡中最年輕的未滿10歲。(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另外今日增加3例MIS-C個案,年齡是8個月大到12歲幼童,都是在6月初確診,但在3周後出現2到4天之發燒,合併有腹瀉、眼睛紅、流鼻水與頸部腫等,醫師懷疑是MIS-C。這幾位小朋友在6月29到30日之間陸續入院。這3位小朋友住院中,其中有1名12歲小朋友住在加護病房中,其他人病情穩定。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的MIS-C累計30位,總重症人數累計到88位。 ▲今日新增275例本土中重症以上個案。(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病床部分,
彰化市一對林姓父子在2019年服用抗肺結核藥物後,因為引發猛爆性肝炎和肝癌,兩人相繼離世,家屬質疑抗結核藥物會造成肝損傷,害家人紛紛喪命,事後雖然獲得一筆85萬的藥害救濟金,但家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每日確診人數進入緩坡期,COVID-19 造成的後遺症和長新冠徵狀逐漸受到關注。在染疫後,除了居家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天表示,國內首度發現2例BA.5變異株的本土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感染途徑為2名家人至機場接送3名親友返回台中,造成車上5人都感染。台中衛生局表示,一接獲通報後
癌症病患最怕病情復發,為了減輕患者痛苦,英國利物浦克拉特布里奇醫院(Clatterbridge Cancer Centre)如今正進行試驗,利用癌症病人本身的腫瘤製成疫苗,提升患者的長期生存率。要製造疫苗,首先必須移除患者身上的癌細胞,並識別出腫瘤特有的DNA突變,再移植到無害的病毒中;當病毒被注射到患者體內,將訓練免疫系統找出癌細胞,在形成腫瘤前將其摧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國肺癌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衛生福利部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將是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 提供LDCT肺癌篩檢 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 衛福部表示,凡是符合下列任一肺癌高風險族群,可洽詢計畫辦理醫院預約檢查: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研究:肺癌家族史為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然而,我國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國內現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6日)公布1例BA.5境外移入個案釀成家庭群聚,造成同行入境的2名幼童與2名國內家人感染BA.5,但2名家人外出時間很少,僅匡列1名接觸者,接觸者PCR為陰性,本土BA.5疫情並未外擴。 BA.5入侵台灣社區,指揮中心6日公布一起境外移入個案釀國內家庭群聚事件,導致國內出現首2例BA.5本土個案。指標個案為一名女性,這名指標個案帶著2名未滿10歲的兒女於6月19日自美國入境,指標個案入境時於機場進行唾液PCR採檢、隔日確診,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母子一行3人同住防疫旅館隔離,2名小孩也於6月23日因發燒就醫採檢確診,列為境外移入個案,3名個案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6月29日指標個案定序結果確認感染BA.5。 新增的2名BA.5本土個案則是這名指標個案的哥哥(案C)與媽媽(案D),皆已打滿3劑疫苗,2人於6月19日至桃園機場接送3位境外個案返回所住縣市台中的防疫旅館,5人全程配戴口罩、緊閉車窗,無肢體接觸,哥哥之後於6月24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自行快篩確診,媽媽則無任何症狀,但因指標個案6月29
BA.5正式入侵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月6日)公布首發BA.5本土病例,2名親友因赴機場接美國返台家人確診。同車上在桃園機場到台中路上全程車窗緊閉,也沒有喝水、飲食或脫口罩,中途也沒有暫時停
一名50歲的上班族陳先生,這2年額頭及下巴變得愈來愈突出,接著鼻子和手也變大了,身高沒有改變,但鞋子愈穿愈緊、愈換愈大,他驚覺不對勁趕緊就醫,診斷才發現罹患「肢端肥大症」,經醫師評估接受腦部微創手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