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期:2025年01月13日公司名稱:健亞(4130)主 旨:健亞治療糖尿病之新成分新藥DBPR108(1類創新藥普盧格列汀片)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發言人:蔣維民說 明:1.事實發生日:114/01/132.公司名稱: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5.發生緣由:一.研發新藥名稱或代號:DBPR108;國際非專屬藥名(INN)「普盧格列汀」;中國大陸商品名「善澤平」。二.用途: 改善成人第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包括單藥治療和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的聯合治療)。三.預計進行之所有研發階段:不適用。四.目前進行中之研發階段:(1).本公司與中國大陸石藥集團就DBPR108(普盧格列汀)在中國大陸地區共同進行該藥品之研究,註冊,推廣,銷售和生產等事宜,簽署技術授權與開發合同在案。(2).石藥集團日前接獲通知,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藥證,批准上市。(3).已投入之累積研發費用:不適用(中國大陸臨床開發費用由石藥集團全權負責)。五.將再進行之下一研發階段:無。(1).預計完成時間:已獲核
國際關注中國境內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情況,有中國民眾表示,身旁很多朋友都被感染了,但也有人提到,目前整體情況不嚴重,可是會擔心這類病毒會在春運期間擴散開來。 傳染情況 北京民眾感受深 中國在幾年前隱匿新冠疫情的嚴重性,讓國際間特別關注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近期在中國的傳染情況,先前更從中國傳出這類病毒的致死率可能高達43%,而且是一種新的肺炎,令許多人擔憂不已。不過,台灣的事實查核相關機構已證實,這個病毒其實不是新病毒,而是冬季造成呼吸道傳染疾病的常見病毒,且多為輕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麗萍指出,目前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在中國檢測的陽性率,處於平台波動,其中,北方省分的陽性率下降,引起當前醫療機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就診的主要疾病是流感,目前流感陽性率上升趨勢已減緩,今年冬春季呼吸道疾病總體流行強度和就診壓力,不會高於去年情形。 不過,一名住在北京的吳姓民眾表示,周圍有不少朋友被傳染,整體染疫的情況相當於2022年底還有新冠疫情時的情形,差別只在於病情的强度沒到新冠的階段;他較憂心的是,中國的醫院現在缺乏原創性的藥物,導致治療
《英國醫學期刊》(BMJ)最近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發現2大行業罹患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比例,在443種職業中是最低的。專家認為,這可能和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必須常常動腦、不斷進行導航與空間處理有關。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而春節假期返鄉及旅遊人潮眾多是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加上近日寒流侵襲與日本流感疫情嚴峻創26年新高,單週通報逾31萬例。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9與醫師公會共同召開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儘早獲得保護力,降低風險,平安過好年。
立委林俊憲攜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優先處置「癌王」肺癌,邁向肺癌存活率倍增專家呼籲早期篩檢「陽追」要到位、治療接軌證據力充足「NCCN優先首選」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之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 ,肺癌發生個案數17,982人、死亡個案數10,053人,皆位居癌症首位,更加突顯提高國人對於肺癌的認識和警覺性刻不容緩。對此,立法委員林俊憲國會辦公室於今(13)日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盤點國家肺癌防治政策,並針對早期篩檢和精準治療提出強化建議,呼應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於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3分之1,並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之目標。肺癌蟬聯「癌症三冠王」,立委攜手病團訴求肺癌存活率倍增立法委員林俊憲表示,肺癌每年在台灣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死亡率和死亡人數成為台灣新「癌王」,因此在台南市和各大醫院合作進行肺癌篩檢試辦計畫,並於2021年擔任厚生會肺腺癌防治委員會召集人,找到肯定國健署於111年正式啟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公費篩檢,成功揪出1,957位名肺癌確診個案,落實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林俊憲指出,感謝賴總統支持國健署擴大LDCT篩檢服務,提升篩檢覆蓋率,共同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11年肺癌發生個案數1萬7982人、死亡個案數1萬53人,均位居首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呼籲政府應儘速成立「國家級肺癌防治辦公室」,提供肺癌防治所需的經費與人力。 肺癌成國人最大威脅 專家建議採用雙刀政策 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立委林俊憲國會辦公室共同舉辦記者會,邀請眾多專家學者盤點國家肺癌防治政策,希望在醫界、衛福部的努力下,讓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願景「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得以順利達標。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癌症防治委員沈延盛表示,想讓肺癌防治政策成功,就必須採取跨部會「雙刀流」策略,例如,國健署應擴大早期篩檢、落實陽性確診追蹤,健保署則應加速癌症新藥給付,提供晚期患者更完整的治療。 沈延盛表示,目前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大都集中於醫學中心,衛福部應該強化各縣市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的篩檢量能,才能有效提高篩檢率。至於健保給付,應加速接軌三期臨床試驗確效的國際標準治療,才能夠降低癌症死亡率。 公費篩檢擴大卻仍未見成效 立委籲整合資源、跨國合作 立委林俊憲指出,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農曆新年將至,親友團聚的時刻,別忘了關心彼此健康!自114年1月1日起,國民健康署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者篩檢年齡(男性45歲、女性40歲),並放寬重度吸菸者條件。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減輕經濟負擔。 去年逾15萬人接受篩檢 揪出近2千例肺癌個案 國健署指出,截至113年12月31日止,全國已有158937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1957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3% (1621人),顯示LDCT檢查確實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提升肺癌存活率。為降低肺癌對國人的健康威脅,自111年7月1日起,已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檢查服務,讓台灣成為世界第1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因應生活型態改變,女性發生肺癌年齡中位數較男性低,國健署公告,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辦理LDCT肺癌檢查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之篩檢對象年齡5歲,男性從50歲下調至45歲、女性從45歲下調至40歲;此外,參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癌醫中心攜手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於1月11日至12日共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盛會吸引超過200位國內外肺癌診治權威專家參與,並見證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的首次成果,展現台灣在肺癌研究與醫療實力上的重要地位。 聚焦新興療法 研討肺癌診治、分期新未來 不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肺癌更是連續十三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藥、新療法接續問世,肺癌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次研討會圍繞六大主題深入探討,內容涵蓋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策略、抗體藥物複合物(ADC)的最新應用,以及肺癌分期制度的未來發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世界肺癌學會總裁Young Tae Kim分享最新分期更新的前瞻觀點,為與會者帶來全新視野。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教授強調,肺癌治療取決於分期,而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現有分期制度是否仍適用是一個關鍵議題,本次討論為未來分期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 台灣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 低劑量電腦斷層成篩檢亮點 IASLC執行長Kar
(中央社記者林敬殷台北13日電)民進黨立委林俊憲今天與民間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優先處置「癌王」肺癌,呼應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的願景,要在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他也建議,應該將篩檢補助對象的年齡下修5歲,增加篩檢覆蓋率,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國家負擔。
失智症(含阿茲海默症)已成為全球第7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則衝上國人死因第13名,相關症狀包括記憶力下降、空間感喪失與判斷力退化等。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近日便分享,有「2職業」最不容易因為阿茲海默症死亡,其原因與頻繁使用空間記憶與導航能力有關。
國內流感進入流行期,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近日表示,他幫一名發燒六天的小二男童看診,儘管對方已經在兩間診所就診並服用藥物,但情況並未好轉。經過流感快篩和抽血檢查後,發現男童感染了A型流感,且白血球數量驟降,情況相當危急。
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之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發生個案數1萬7982人、死亡個案數1萬53人,皆位居癌症首位,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於今(13)日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優先處理肺癌,提出三點建議包含「擴大篩檢」、「陽性追蹤率要提升」、「治療加速接軌NCCN優先首選」。出席記者會的國健署長吳昭軍回應,國健署目前正在草擬第二期國家肺癌防治計畫,預期在今年提交給行政院,並於2026年正式啟動第二期計畫。
【NOW健康 翁靖祐/台中報導】50歲的王先生,雙手麻、無力長達兩個月,近一個月症狀加劇,在家人的建議下,他前往長安醫院就診,由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醫師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李醫師表示,患者其實是脊髓受壓迫導致的神經傳導異常,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神經壞死及永久性傷害。經過椎間盤切除和融合手術,王先生的症狀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 李漢忠醫師指出,手麻無力的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跟腦部、頸椎或周邊神經的問題有關。通常,若是腦部問題,常伴隨單側麻木;頸椎的問題則可能影響四肢的感覺和力量;而周邊神經最常見的是手腕隧道症候群,特徵是多發於深夜或特定動作時,並侷限於手指麻木。 王先生的檢查結果顯示,不僅雙手麻無力,其實雙腳的肌肉張力和反射也異常,顯示脊髓已受到明顯壓迫。從頸椎核磁共振影像也可以明顯看出頸椎第5節有脊髓病變,且第4至6節椎間盤突出,需立即進行減壓手術。李漢忠醫師形容:「脊髓病變就像車禍塞車一樣,神經訊號無法傳遞,必須及早解除壓迫以避免更嚴重的損傷。」 治療上,李醫師說明,對於輕症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及姿勢矯正改善,但若已出現脊髓病變,通常建議實施椎間盤切除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我的藥需不需要冰冰箱啊?」「這個藥可以放多久呢?」這是不少人對於藥物保存常有的疑問,且許多民眾對於藥物存放有很多迷思,這些習慣可能會影響藥品的效用,不但無法改善病症,還可能延誤病情! 藥品該如何保存 常見3大危險因素 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王平宇藥師指出,放在光照處、藥品開封後冷藏、剝開包裝分置於藥盒並丟棄藥袋為最常見的錯誤藥品保存觀念,光照、溫度與濕度是藥品保存的三大危險因素,容易讓藥品潮解變質,從而影響藥效,丟棄藥袋則是容易出現藥品辨別混亂,導致錯誤用藥。 不同藥物類型 保存方式一次看 王平宇列舉以下常見藥物類型說明其各自適合的保存方式,如一般鋁箔包裝藥品,應置於避光乾燥處;冷藏藥品應放在冰箱箱體,避免放在側邊門架,防止因冰箱開闔的溫度差影響藥效;胰島素藥物與栓劑則是冷藏存放,需要時拿取,使用後不要再放回。 此外,藥品保存對於藥效影響甚深,若需服用磨粉藥品,建議採取當餐當次磨的方式,避免藥品受潮;若需分裝藥品,也建議連同鋁箔包裝一起剪下。 藥品應於病程結束回收丟棄 處置方式這樣做 王平宇提醒,而所有藥品應於當次病程後回收丟棄,一般藥品分類後以一般